2020第十二期

◆ 本報評論員
1947年5月,中共中央工委來到河北省平山縣的一座小村莊——西柏坡,在這個被稱為“世界上最小的司令部”里,指揮了震驚中外的遼沈、淮海、平津三大戰役,并完成了籌建新中國的準備工作。
1949年3月5日-13日,中共七屆二中全會在西柏坡召開。毛澤東主席揮著大手要求全黨警惕:“因為勝利,黨內的驕傲情緒,以功臣自居的情緒,停頓起來不求進步的情緒,貪圖享樂不愿再過艱苦生活的情緒,可能生長。務必使同志們繼續地保持謙虛、謹慎、不驕、不躁的作風,務必使同志們繼續地保持艱苦奮斗的作風!”
10天后,黨中央從西柏坡動身前往北京,毛主席意味深長地說:“今天是進京趕考的日子?!?/span>
當年,擺在我們黨面前的歷史考題是:能否完成從革命黨向執政黨的轉變,從而擔當起領導新中國的重任,經得起執政的考驗。因此毛主席指出,奪取全國勝利,只是萬里長征走完了第一步,我們決不要使勝利沖昏自己的頭腦。
在西柏坡紀念館,一塊展板上用金色大字寫著幾句樸素的話:“根據毛澤東的提議,全會作出六條規定:一、不做壽;二、不送禮;三、少敬酒;四、少拍掌;五、不以人名作地名;六、不要把中國同志同馬恩列斯平列。”如今大半個世紀過去了,尤其是在通威市值、品牌價值雙雙破千億大關的歷史性時刻,從西柏坡走出的“趕考”精神,依然對于我們通威人有著極強的借鑒意義。
一部通威發展史,正是全體通威人的艱苦創業史:從“最初創業的500元錢”到“起源于一條小河的技術創新”,從“連一臺絞肉機都買不到的小作坊”,從“行業寒冬中臥薪嘗膽的四次技改”,從“雜草叢生中八十七人全是留守人員”,到4萬通威員工、數百家分子公司,到市值品牌價值雙雙破千億,到三個全球第一……每一次勝利的背后,無不是主席帶領全體通威人艱難困苦玉汝于成。
然而勝利越大,壓力責任越大。隨著集團各項事業蒸蒸日上,一段時間來,一些人丟掉了艱苦奮斗的傳統,一些官僚作風、形式主義有所冒頭,一些務虛不務實的作風在出現。這種行為和精神上的松懈,久而久之小問題就會變成大問題,小矛盾就會成為大矛盾。
在中共七屆四中全會上,陳云副總理曾痛斥黨內的不良作風:“大家起初是干革命來的,以后是革命加做官,既革命,又做官。后來官越做越大,有人就只想做官,不想革命了,把革命忘光了!”
主席曾多次強調,表率是最好的領導方法。我們的各級管理干部能否吃苦在前、享受在后,能否居安思危、接續奮斗,具有示范和引領作用。主席指出,我們不能有任何喘口氣、歇歇腳的念頭,不能有打好一仗就一勞永逸的想法,我們要知道,很多時候并不是你沒有做工作,而是只要行業里有人比你做得更好、更優秀,你就落后了,這就是市場的殘酷!
時代是出卷人,我們是答卷人,市場是閱卷人。
主席曾教導我們,在市場上競爭就好比司機駕車,眨一下眼睛、打個哈欠都有可能翻車,更別說你還要停在旁邊去睡覺。因此,全體通威人要時刻保持危機意識,保持戰戰兢兢、如履薄冰的狀態。而在華為公司內部,任正非先生也曾談道:“華為不戰則亡,沒有退路,只有艱苦奮斗才能改變自己的命運?!?
主席多次強調,全體通威人一定要持續地在發展中思考“我是誰,我從哪里來,要到哪里去,我是怎么來的,我要如何去!”
站在“雙千億”的嶄新起點上,面對嶄新的發展課題,全體通威人的“趕考”仍在繼續。在我們的征程中,只有牢記主席帶領大家勵精圖治、篳路藍縷的點點滴滴,繼續堅守我們出發之時的初心,繼續保持艱苦奮斗、謙虛謹慎、務實平易的工作作風,才能經得起時間和實踐的檢驗,從而讓我們不斷從勝利走向新的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