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第一期

2020年9月22日,習近平主席在第七十五屆聯合國大會一般性辯論上發表重要講話,指出應對氣候變化的《巴黎協定》代表了全球綠色低碳轉型的大方向,是保護地球家園需要采取的最低限度行動,各國必須邁出決定性步伐。中國將提高國家自主貢獻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爭于2030年前達到峰值,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
通威泗洪“漁光一體”基地
12月12日,習近平主席在氣候雄心峰會上宣布中國國家自主貢獻一系列新舉措:到2030年,中國單位國內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將比2005年下降65%以上,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費比重將達到25%左右,森林蓄積量將比2005年增加60億立方米,風電、太陽能發電總裝機容量將達到12億千瓦以上……受到國際社會廣泛關注。
12月21日,國務院新聞辦公室正式發表《新時代的中國能源發展》白皮書,指出中國堅持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以推動高質量發展為主題,以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全面推進能源消費方式變革,構建多元清潔的能源供應體系,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不斷深化能源體制改革,持續推進能源領域國際合作,中國能源進入高質量發展新階段。
媒體焦點
碳中和是一個時代的進步
在中央高度重視下,全社會積極響應。碳中和、新能源、綠色高質量發展成為2020年末最高頻的詞匯,人民網、新華社、中新社、中國經營報等權威媒體高度聚焦,探討中國社會經濟發展的必然路徑和新趨勢。
人民日報:加強光伏合作,推動綠色發展
《人民日報》2020年12月22日17版專題聚焦光伏產業的全球發展,并以生動案例展示了中國與很多國家在太陽能光伏領域的合作,共同為推動綠色發展貢獻力量。文章指出,在全球范圍內,光伏已經成為最受歡迎的可再生能源之一,市場潛力巨大。全球約33%的國家開始使用光伏發電,僅在2019年,至少有81個國家的新增光伏裝機容量超過百萬千瓦。目前全球太陽能電池板市場的2/3由中企提供。業內人士指出,中國的技術革新降低了可再生能源的建設成本,為許多國家特別是發展中國家發展綠色經濟提供重要助力。
文章以泰國為例:以光伏為代表的可再生能源正成為東南亞國家解決電力缺口的重要方式。據行業咨詢機構伍德麥肯茲預計,未來5年,東南亞光伏市場將保持快速發展勢頭,光伏發電累計裝機規模將在2019年的基礎上增長3倍。泰國能源部前部長頌緹拉表示,泰國政府積極推廣可再生能源,能源部門鼓勵、啟動了社區發電廠計劃,以促進利用太陽能等可再生能源發電。自2016年下半年開始,泰國政府部分放開對太陽能發電投資的限制,一些太陽能電廠項目取得進展,屋頂光伏發電等也在積極推進。在共建“一帶一路”框架下,中國光伏企業在泰國投資辦廠,順應了泰國可再生能源發展的需要。
新華社:實現碳中和,“十四五”應該怎么干
“碳中和”成了熱詞。從2020年9月的第七十五屆聯合國大會一般性辯論到12月舉行的氣候雄心峰會,中國多次表示,二氧化碳排放力爭于2030年前達到峰值,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12月閉幕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將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工作列入2021年要抓好的8大重點任務之一。為此,新華社記者采訪了有關部門和專家,重點關注了碳中和的實現路徑。
文章介紹,我國宣布,到2030年,單位國內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將比2005年下降65%以上,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費比重將達到25%左右,森林蓄積量將比2005年增加60億立方米,風電、太陽能發電總裝機容量將達到12億千瓦以上。
奔著新目標去,“十四五”怎么干,備受關注。生態環境部應對氣候變化司負責人表示,要將有力度的碳強度下降約束性指標納入“十四五”規劃綱要,分解到地方加以落實,并加強監督檢查。他表示,要抓緊制定2030年前二氧化碳排放達峰行動方案,在“十四五”“十五五”期間持續推動實施。明確各地方和重點行業的達峰目標、路線圖、行動方案和配套措施。同時,要更好發揮市場機制作用,加快推進全國碳市場建設,推動碳排放權交易立法。
節能減排的通威力量
中國經營報:能源結構轉型按下“加速鍵”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將“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工作”確定為2021年八大重點任務之一。在碳中和的目標愿景下,中國能源結構轉型按下“加速鍵”。2020年12月29日,《中國經營報》記者對中國能源研究會常務理事、國家應對氣候變化戰略研究和國際合作中心研究員李俊峰進行了專訪,探討了碳中和將對全球帶來哪些深遠影響,又將如何影響我們的日常生產和生活。
文章表示,煤炭、石油等傳統化石能源推動了工業化文明,但是也造成了環境污染,人類必須逐步減少對化石能源的依賴,最終告別化石能源,走向依靠可持續能源的發展之路。目前主要可持續能源就是非化石能源,特別是可再生能源,這是全人類進入的文明時代。不管是化石能源還是非化石能源都是為人類發展服務的。不同時代,不同的消費占比。在工業化時代,就以化石能源為主;到可持續發展的時代,就以非化石能源為主,目前非化石能源取代化石能源是時代趨勢。我國在碳中和目標尚未提出時就頒布了《可再生能源法》,要逐步提升非化石能源比例,提出碳中和目標后,到2030年中國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費比重將達到25%左右。
通威集團連續三年向“青藏綠色驛站”捐贈離網光伏發電系統,用綠色清潔能源點亮青藏無人區
通威各新能源基地利用工程辦公樓頂、停車場安裝光伏發電系統
通威行動
攜手共進 通威力量引領光伏行業發展
習近平主席在氣候雄心峰會上的表態,為中國能源清潔轉型指明了方向,通威搶抓機遇,在產業鏈上廣泛布局,與地方政府攜手共進,強化交流合作,共同開創光伏行業高質量發展新篇章。
2020年12月16日,通威股份15GW單晶拉棒切方項目簽約儀式在成都通威國際中心成功舉行。通威股份與樂山市人民政府、五通橋區人民政府正式簽訂《通威股份15GW單晶拉棒切方項目》協議。樂山市委副書記、市長張彤,十一屆全國政協常委、全國人大代表、通威集團董事局劉漢元主席,樂山市副市長廖克全,五通橋區委副書記、區長李良,永祥股份副總經理袁中華,永祥硅材料副總經理張軍等領導出席簽約儀式。
通威股份15GW單晶拉棒切方項目簽約儀式現場
儀式上,劉漢元主席表示,通威2007年進軍光伏新能源產業,經歷了中國光伏產業一路風風雨雨、過山車式的發展歷程,通威與樂山市委、市政府攜手共進,風雨同舟,結下了深厚的友誼。習近平主席在聯合國大會上莊嚴承諾“中國將提高國家自主貢獻力度,二氧化碳排放力爭于2030年前達到峰值,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在氣候雄心峰會上宣布“中國太陽能發電、風電總裝機容量到2030年達到12億千瓦”,為中國能源清潔轉型指明了方向,以光伏、風能為代表的可再生能源迎來發展的黃金時期。通威希望與樂山強化交流合作,共同開創行業高質量發展新篇章。
12月9日,內蒙古通威4.5萬噸高純晶硅項目簽約儀式成功舉行,通威股份與包頭市政府、昆都侖區政府正式簽訂《內蒙古通威4.5萬噸高純晶硅項目》協議。內蒙古自治區黨委常委、包頭市委書記孟凡利,包頭市政府副市長王秀蓮,昆都侖區委書記廉冬,區委副書記、代區長丁凱,通威集團禚玉嬌總裁,通威股份董事、永祥股份董事長段雍,永祥股份副總經理兼內蒙古通威高純晶硅總經理袁中華出席項目簽約儀式。
儀式上,禚玉嬌總裁表示,通威對于繼續擴大在包頭投資充滿信心。作為中國乃至全球唯一一家同時涉足農業和新能源光伏產業的龍頭企業,通威始終踐行綠色發展理念,堅定不移布局光伏新能源產業。內蒙古通威4.5萬噸高純晶硅項目落戶包頭,致力于打造技術創新、智能制造、綠色環保等最具綜合核心競爭力的現代化工廠,通威愿與大家攜手共進,推動光伏行業技術進步、升級。
通威探索
勇于創新 通威力量助推全球能源轉型
2020年底,《通威集團企業社會責任報告》重磅出爐,在全球農牧和新能源兩大行業首開先河,報告追溯了通威“雙綠色”道路的起源與發展,全面展示了通威社會責任感,以及對社會公眾和投資者負責任、有擔當的企業形象,持續強化和提升了全社會對通威企業形象的認同感及美譽度。
近40年的穩健發展,通威在綠色農業、綠色能源為主業的“雙綠色”發展道路堅定耕耘,《通威集團企業社會責任報告》緊扣通威“綠色”主線,以綠色農業、綠色能源、綠色運營、綠色合作、美麗中國建設五大篇章,追溯了通威“雙綠色”道路的起源與發展;講述企業用創新助推農業現代化、能源結構轉型的努力;展示了企業對飼料、食品、光伏、化工等產業與社會、環境關系的思考、理解和行動,以及將綠色融入運營、加強合作對話、參與社會公益的成果。
值得一提的是,2014年1月,通威成立研究小組,研究如何讓漁、光共生,并提出了“漁光一體”的綠色構想。2015年12月,通威第一個真正意義上的“漁光一體”項目——通威江蘇如東“漁光一體”項目正式實現并網發電,全球首創的“漁光一體”綠色創想從藍圖變為現實。“漁光一體”創新發展模式,一方面利用漁業養殖水面,解決了光伏電站規?;瘧盟璧目臻g資源;另一方面引導水產養殖集約化、智能化、高效化發展,為水產養殖行業水污染、綠色養殖問題提供了創新解決方案,書寫推動綠水青山建設的生動實踐。
《通威集團企業社會責任報告》正式出爐
《南方周末》在聚焦《通威集團企業社會責任報告》時指出, 這本報告既是對企業綠色過去發展的總結,更是對自身商業角色、社會角色的解讀和思考,以社會價值解讀企業使命、以商業視角審視企業責任、以社會責任提升品牌厚度,為企業高質量發展、行業可持續發展提供觀照與借鑒。
2020年7月,習近平主席在企業家座談會上提出企業家要增強愛國情懷,勇于創新,誠信守法,承擔社會責任,拓展國際視野。通威在劉漢元主席的帶領下,努力踐行習近平主席的期望。“追求卓越、奉獻社會”是通威一直踐行的企業宗旨,在企業發展之外,如何站在時代高度,將企業與國家期望、社會需要緊密結合起來,思考、實踐、擔當,這是通威今后發展道路上將持續回應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