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第八期

《通威報》永不褪色的文化名片
經得起歷史和時間檢驗的企業文化,一定是企業永續經營、穩健發展強有力的保障,是帶不走、學不走、復制不走的!
——劉漢元主席
1992年,是中國歷史上的春天,也是通威發展史上的春天。
這一年,四川通威飼料有限公司正式成立并隆重舉行了一期工程完工、二期工程奠基典禮。通威也由此真正將自身命運與國家、社會發展脈搏緊緊相連。
如果說前期建設上的困難還可以克服,那么接下來的管理難題則擺在了劉漢元主席的面前——90年代初,根本沒有現成的民營企業發展經驗供借鑒。一個規模宏大的新生企業,能經受住考驗嗎?20多歲的劉漢元主席開始冷靜地思考企業的現狀和未來。他認為當務之急是需要一大批真正懂企業經營、有管理經驗的人來運作。而這還不夠,通威要持續快速地健康發展,還需要文化,需要在規章制度中及每一個細節中蘊涵沉積通威文化。
2018年9月12日,時任第十一屆、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陳昌智閱覽《通威報》
企業文化是用來感染人的,因此,它的傳播與提煉很重要,通威文化需要專門的傳播平臺。在這樣的背景下,90年代初,《通威報》正式創刊,劉漢元主席高度重視并擔任第一任總編。報頭上的“通威”二字由原農業部全國飼料工業辦公室主任、高級經濟師王維四題寫。
《通威報》正式創刊
當時《通威報》還只是一份四開四版的黑白小報。2002年,通威集團副總裁黃其剛正式擔任《通威報》主編。在劉漢元主席的指導下,一上任就對《通威報》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革——首先是從黑白到彩版;緊接著是版式升級——將四開小報擴版成為對開大報,彰顯大家風范。
不僅如此,改革還從多維度加快推進:報頭、排版、內容、發行范圍全方位進行專業化升級;引進新聞專業人才,打造專業傳播隊伍;邀請權威媒體對團隊進行系統培訓……隨著不斷創新,《通威報》迅速成為對外展示公司發展成果和企業文化的名片;塘口池邊廣大經銷商、養殖戶了解通威最新資訊的第一渠道;通威全體干部員工深刻領會主席指示和總部戰略的學習載體,在傳承通威文化、傳播通威品牌理念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多年來,《通威報》不僅在業界得到了充分肯定,也在主流媒體中贏得了知名度和美譽度。《通威報》刊出的文章經常被全國權威媒體和網站轉載,同時也讓很多媒體人驚訝,并評價,“不同于多數企業內部報紙,通威這份對開大報辦得非常專業、大氣、精細,內容質量堪比公開發行的媒體大報。”
伴隨著集團的發展步伐,《通威報》應運而生,先后三次改版也是順勢而為。每一次改版升級都是緊貼集團發展戰略、發展階段,支撐集團發展需求,它既是集團從小到大的必然產物,也是發展歷程的必然需求。
“集團順應時代發展,各產業在市場乘風破浪,企業報也不應該局限自己,只有堅持市場化,才能在市場化經濟時代緊跟時代腳步,與時俱進,保持生命力。”帶著這樣的思考,遵照劉漢元主席的指示,通威傳媒應運而生,集團總部正式撤銷編輯部,并在傳媒公司同步成立采編部。為匹配集團發展,通威品牌傳播逐漸從單一報紙向全媒體平臺邁進,構建起了報、網、微信、視頻、展陳體系等傳播矩陣,緊貼集團發展戰略,全面聚焦集團產業,持續強化影響力和話語權。
新聞傳播從報紙到指尖。為推進傳統媒體與新興媒體融合發展,2021年“通威第一移動發布平臺”通威融媒正式上線,標志著通威品牌傳播再上新臺階。
品牌傳播從平面到立體。逐步打造并開創了國內企業最完整、最系統、最全面的展陳體系先河,覆蓋集團在全國的各產業基地,總展陳面積超過3.3萬平米,將通威理念、通威文化、通威故事持續推廣。
傳播聲音從中國到全球。由通威傳媒發起、策劃并牽頭舉辦的水產、光伏、農業、寵物、物業領域的五大全國乃至國際性高峰論壇,均已成為全行業年度最有知名度、影響力和公信力的大型活動之一。2021年,“中國國際光伏產業高峰論壇”被寫入中共四川省委十一屆十次全會《決定》。
媒體傳播從地方到央視。策劃通威首次登陸央視大型工業紀錄片《大國重器》,成為唯一一家亮相的中國光伏企業;通威形象廣告全面覆蓋央視《新聞聯播》等核心欄目;整合新華社、人民日報等權威媒體、行業媒體、主流媒體持續推出獨家、深度報道;連續策劃舉辦“百家媒體進通威”活動,僅2021年對接央視各頻道記者,連續14次走進通威、采訪基地一線,創歷年之最。
歲月鎏金,不負使命與榮光。從創刊至今,《通威報》從未間斷出刊,作為中國企業界屈指可數連續多年辦報的內刊之一,成為了中國企業界極具代表性和標桿意義的企業內刊。從一張小小的《通威報》起步,到新時代品牌傳播體系的打造,一路迭代升級、創新嬗變、自我革命,背后正是劉漢元主席帶領下,通威人任何時代都走在時代前沿的奮斗精神。
升旗儀式引領通威人一往無前
在企業文化建設中,要從員工的每一個行為開始做起,從企業的每一次行動開始做起,這樣才能真正得到內部認同和外部響應。
——劉漢元主席
站在改革開放的潮頭,80年代的中國社會充滿了一股強勁的商業力量,創業、下海成為社會熱詞。當時,民營企業家們思考更多的是如何抓住機遇,將企業發展壯大。與同時代許多企業家明顯不同的是,劉漢元主席那時就已經開始重視某種“內在的”精神層面的東西。
行業第一的戰略目標確定之后,通威隨即著手進行與之相吻合的管理制度建設。制度建設的深層次內涵,核心是培養企業文化。對此,劉漢元主席精辟地指出:“企業和文化二者,是軀體和靈魂的關系。”
劉漢元主席認為,一個太年輕的企業不可能有厚實的文化,只有樸素地做每一件事,說每一句話,天長日久,凝重而富有影響的企業文化才會形成。在劉漢元主席的指示下,通威正式開啟了升旗儀式。
通威早期升旗儀式現場
1992年10月5日,國慶節后第一個星期一,通威的第一次升旗儀式開始了。“奏唱《國歌》!”“奏唱《通威之歌》!”當天早晨上班前10分鐘,劉漢元主席帶領全體員工在公司廣場上列隊集合肅立,精神飽滿地齊聲高唱《國歌》和《通威之歌》,注視著國旗和通威旗先后冉冉升起。《通威之歌》唱到:“我們通威人,共同創明天,攜起手,肩并肩,不怕困難;我們在一起,為理想實現,有苦,有甜,有歡笑……”
在早期的通威,對于多數來自農村的青年員工而言,這種最普通又最莊嚴的儀式和易懂的歌詞,喚醒了員工內心的神圣感,廣泛有效地傳遞了公司基本的價值觀,形成一種激勵和凝聚,促進了員工自覺增強工作激情和組織紀律性。每次升旗儀式之后,公司的重大事項如上級領導來訪、獲得獎項,或者新制度的頒布、本周獎懲情況等各種消息,現場向員工通報,小小的升旗廣場也成為了早期員工了解公司資訊的重要平臺之一。從此,升旗儀式成了全體通威人的慣例。
通威的凜然正氣,用升旗儀式這一最有效的方式持續彰顯、強化。40年來,通威不斷發展壯大,從四川到全國,再到全球;從幾家、幾十家,再到300多家分、子公司。無論是集團總部,分、子公司,還是新建的基地,無論在哪里,無論人多人少,無一例外地每周一早上同時舉行升旗儀式,風雨無阻,從未中斷。升旗儀式,成為通威力爭行業第一的戰略意志的實施與體現。
只要不出差,劉漢元主席總是站在升旗隊列的第一排,手貼褲縫,站姿筆直,神情肅穆。在他的率先垂范下,從總部到各分、子公司的管理層都以身作則,堅持參加升旗儀式。
劉漢元主席曾表示,作為企業家來講,你是最有力的建立者、維護者和遵守者,你自己做到了,員工最后才會真正地認同和跟進你的企業文化,變成大家的共識和潛移默化的東西,我們認為這個企業才有它自己鮮明的特色文化。
每周一,劉漢元主席帶領總部員工集合肅立,精神飽滿地參加升旗儀式
隨著集團的發展,為更規范地執行升旗儀式,集團行政后勤團隊打造了PTU升旗班。在“事事追求一流”的通威文化引領下,PTU升旗班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地把升旗這項平凡而又不凡的工作做到極致,確保了每一次升旗儀式順利進行,并多次獲得劉漢元主席的表彰及內外的高度評價。
堅持每周開展升旗儀式,展現的不僅是通威的家國情懷,更是對通威文化的傳承與發展。
2012年,劉漢元主席在接受鳳凰衛視專訪時指出,所謂企業文化,一定是它特有的被大家所認同的東西,并且是歷史上沉淀下來被大家潛移默化所知曉和作為自己行為準則的東西,這才是符合企業自身特色的企業文化。所以在這個過程中強調一是怎樣宣傳、貫徹;二是公司決策和經營管理行為,怎樣一如既往地符合這種準則。通威把良好的企業文化貫徹到全公司,使之變成大家自覺行動的行為規范,成為了通威的第三個核心競爭力。
在劉漢元主席的高度重視和親自指導下,通威一直將企業文化作為企業生存發展的重要資源和軟實力的重要標志,將建立與企業發展相適應的優秀企業文化,作為集團重大戰略的措施之一。早在2011年集團計劃會上,劉漢元主席就指出,以文化去牽引我們的工作重心,改變我們的工作狀態,完善我們的工作作風,這是企業文化建設的主要目標和重中之重。
為此,2011年5月,集團全面成立企業文化建設領導小組和專項工作小組,先后完成了從分散到系統的文化診斷,從示范單位建設到文化復制,從零散推進到系統化建設的重要過程。
“通威文化內涵之豐富、認同度之高、員工遵循核心理念的執行力之強,讓見多識廣的企業文化專業從業者都深為折服。通威文化已潛移默化地成為員工的人生準則,以至于他們教育子女時都會以通威的企業文化為木直中繩。”企業文化專家、漢哲咨詢副總裁陳雷如是評價。
今年5月,通威集團2022年企業文化建設工作啟動儀式特地選在了通威的起源地——眉山舉行。劉漢元主席在啟動儀式上指出,我們再次強調,所有的文化理念為什么、憑什么要把它整理出來,寫在紙上、掛在墻上,要求大家記在心上,因為當每一個人真正執行到位后,我們都可以更杰出、更優秀!
回望通威40年發展歷程,大事小事、點點滴滴都反映著和構建著企業文化,企業文化已然成為了通威“追求卓越,奉獻社會”的內在基因,成為了通威人努力前行的源頭活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