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第二期

“爬坡過坎,關鍵是提振信心”。2022年12月15日至16日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指出,2023年經濟工作千頭萬緒,要從戰略全局出發,從改善社會心理預期、提振發展信心入手,綱舉目張做好工作。1月以來,劉漢元主席先后做客央視財經頻道《對話》特別節目《對話·開年說|啟動,2023!》、人民網《對話企業家》欄目,講述通威如何以實際行動助推經濟向上向好發展。與此同時,《商界》雜志以《造炬成陽,向光而行》為題,深度剖析通威每一次重大發展背后的戰略布局。
馮書遐/文
共話中國經濟發展 匯聚發展動能
1月7日晚,CCTV財經頻道《對話》特別節目《對話·開年說|啟動,2023!》開播。節目邀請21位領軍民營企業家,寄語中國經濟,為中國經濟打call。全國人大代表、全國工商聯副主席、通威集團董事局劉漢元主席應邀出席,與福耀集團董事長曹德旺、娃哈哈集團董事長宗慶后、正泰集團董事長南存輝、阿里巴巴董事會主席兼首席執行官張勇、攜程集團董事局主席梁建章、復星國際董事長郭廣昌、張裕公司董事長周洪江等企業家一道,共話中國經濟發展,提振發展信心,匯聚發展動能。
劉漢元主席應邀出席央視財經頻道《對話》欄目開年特別節目
2023如期而至,新的一年,該如何重新激發中國經濟的活力?如何讓社會生活重回正軌?如何讓企業和企業家重拾信心,面對未來的挑戰?圍繞這些熱點話題,本次《啟動,2023!》作為央視財經頻道開年“對話”特別節目,匯聚了中國經濟的領軍企業家,信息量巨大,備受關注。節目中,央視著名主持人陳偉鴻提出了2023年中國經濟發展趨勢、中國各行業發展機遇等話題,企業家們深入探討各自行業面臨的機遇與挑戰,并表示堅定看好中國經濟。
當談及感知到的中國經濟溫度時,劉漢元主席表示,2023年是一個非常關鍵的轉折之年,是一個大家放手去發展的新元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對民營經濟的“兩個毫不動搖”,為民營經濟實現更高質量發展,進一步指明了方向。大家對未來有信心,找到高質量發展的增長點和投資機會,去創新、去發展,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和百姓收入。這就是大家感知到的中國經濟發展的溫度。
劉漢元主席在《對話》欄目中暢談光伏行業面臨的機遇與挑戰
當談及行業發展的溫度時,劉漢元主席表示,隨著我國“3060”目標的提出,以及大家對氣候變化共識的提升,過去兩年新能源行業處于“中等偏熱”狀態,是經濟發展新的增長領域。但隨著規模擴張,2023年行業將會面臨產能嚴重過剩等問題,因此希望相關政策配套到位,有效推動解決,加快應用節奏。在新能源行業,光伏外銷比例達60%-70%,2023年銷售額有可能超過千億美金,在外貿出口當中處于非常領先的位置。當前,歐美、日韓等國家,對中國光伏產業牽引全世界能源轉型的認知有了明顯提升。因此,國內市場的有效啟動,既是我國實現“雙碳”目標的有效途徑,也是推動經濟綠色可持續發展、生態環境改善的內在需求。
劉漢元主席表示,在可再生能源當中,光伏、風力發電能夠得以進一步加快,儲能技術進一步成熟,這三個領域每年可以拉動幾千億甚至上萬億的投資強度,將有效帶動相關產業的發展。以光伏為例,按照當前產能規模和制造能力,2023年將形成150GW至200GW的裝機規模,即1.5億至2億千瓦的裝機量。裝機建設過程中,將有效牽引鋼材、水泥、土建等行業的發展,以點帶面,帶動一圈經濟向快向好發展,這個領域有文章值得我們做好。
談及規劃目標時,劉漢元主席表示,2023年,通威在高純晶硅環節有兩個20萬噸項目在建,電池片環節有50GW項目在同步推進,組件環節的鹽城、南通、金堂項目也在加快建設。通威將始終以實際行動助推經濟向上向好發展。
助力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
1月14日,央視權威欄目《焦點訪談》播出“強信心 謀發展”系列節目之三《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節目在采訪中共四川省委常委、成都市委書記施小琳時,播出通威太陽能金堂基地生產畫面。通威太陽能金堂基地是全球光伏行業首個5G應用基地,已實現智能化、數字化生產,代表著全球領先的太陽能電池片制造水平。
央視《焦點訪談》播出通威太陽能金堂基地5G智能制造生產畫面
通威積極響應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和成都“東進”戰略,2020年2月11日與金堂縣政府簽約高效電池及配套項目。2021年5月28日金堂基地一期項目投產,標志著全球光伏行業首個5G應用基地正式投產。作為通威在四川布局的第三個電池片生產基地,金堂基地建設目標瞄準“全球光伏行業5G智慧園區”,與中國電信、華為強強聯合,打造全球領先的5G工業應用。
在5G智慧園區,5G應用全園區、全流程、全覆蓋,已實現人與設備、設備與設備、人與人全面互聯協同。與同等產能的智能制造生產線相比,金堂基地5G產線用工減少約62%,能源消耗降低約30%,生產效率提升約161%,進一步促進降本增效,提高了通威太陽能的盈利能力和市場競爭力。目前,通威金堂項目30GW電池片項目和15GW切片項目已全部投產。
此外,為持續保持領先的發展水平和核心競爭力,通威不斷提高太陽能電池片自主研發能力,在TOPCon電池、HJT電池等核心技術領域形成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多項技術成果,HJT、TOPCon電池量產轉換效率均位于行業領先水平。通威TNC高效電池技術獲評2022年度“零碳中國”十大創新技術。
通威高效組件智能制造生產線
從綠色農業到綠色新能源,通威始終堅定不移將科技創新作為核心競爭力之一。在新能源方面,通威已成為擁有從上游高純晶硅生產、中游高效太陽能電池片和高效組件生產、到終端光伏電站建設與運營的垂直一體化光伏企業,形成完整的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光伏新能源產業鏈條。央視記者先后多次走進通威位于全國各地的新能源產業基地,采訪報道通威科技創新發展成就。
在邁向“雙碳”目標的進程中,通威將進一步發揮企業科技創新主體作用,持續加強光伏制造與技術創新,以科技創新支撐高質量發展,為中國乃至全球可持續發展貢獻更多通威力量。
造炬成陽,向光而行
近日,《商界》雜志聚焦通威發展成果,推出《造炬成陽,向光而行》專題報道。報道指出,未來沒有留給今天每一個生產與經營參與者全部生存下去的機會,只留給了行業優秀者、創新者、奮進者發展下去的機會。通威集團以技術創新不斷凝聚成企業發展的核心動力,為可持續發展打下了堅實基礎,也為通威成為確定性行業里的先行者鋪就了更加敦實的道路。
從發明“渠道金屬網箱式流水養魚”技術,到在水產飼料行業初露鋒芒,再到進軍光伏賽道,至今,光伏與農業兩大主業如同樹根為通威提供著源源不斷的磅礴生命力,支撐通威不斷向上生長。這背后,是掌舵者劉漢元主席賦予通威在不確定性中把握“確定性”的基因。
古人言:“智者謀于未發,明者達于先機”??v觀通威的成長,每一次選擇都離不開劉漢元主席對政策、產業、市場及未來的敏銳洞察力,使得通威能夠一路發展壯大。
通威的成績,是乘勢而上、向光而行的結果,更是對于行業始終保持正確發展觀的結果。
正是因為堅持差異化的競爭格局,讓通威不斷鞏固自身產業優勢,形成了抵御行業周期性和外部環境不確定性的核心力量。如今,在農業和光伏兩大行業的飛輪效應之下,通威的差異化競爭優勢正在形成更多特色發展路徑。通過將綠色農業和綠色能源相互結合而形成的“漁光一體”全球創新模式,正為兩大行業走出一條獨特的有機發展之路——水上發電,水下養魚,在實現國土資源高效利用的同時,也讓通威找到了融入國家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錨點。
在成績面前,通威始終頭腦清醒,更多的是看到問題和差距。掌舵人劉漢元主席曾多次指出,未來沒有留給今天的每一個生產經營參與者全部生存下去的機會,只留給了行業優秀者、領先者、創新者、奮進者發展下去的機會。
誠然,對企業而言,不能只停留在眼下的成績,隨時要想到怎樣再活10年、30年、40 年。行業本身的規律就是“長江后浪推前浪,前浪被拍在沙灘上”,要思考怎樣避免自己不要太早就被拍在沙灘上,或是被拍在沙灘上還有一口氣能站起來、走下去。
新舊切換之間,是競爭,是迭代,也是互相成就。每刻,我們被不確定的經緯牽動,而時空的交錯也創造著重新連結的可能,讓不可見成為可見。
重溫2022年,無論是宏大敘事還是個體悲歡,總是不乏昂揚的力量,在風雨中溫潤人心,在溝坎中照亮行業的前方。
面對2023年,人們依然有理由相信,世界不會一直喧囂,也不會一直夜幕低垂。
造炬成陽,向光而行,2023年,是行業轉型升級的關鍵之年,面對百年之未有之大變局,面對新技術、新工藝、新模式、新環境的不斷涌現,只有時刻保持時不我待的緊迫感,不斷實現自我革新的企業才能獲得持續健康發展。
通威天門“漁光一體”一期項目
人民網《對話企業家》
通威集團劉漢元主席:
提升自身競爭力是企業發展的第一要務
近日,人民網《對話企業家》欄目推出“百家企業談信心”特別策劃,對話重點行業領域企業負責人,傳遞市場聲音、提振發展信心、激勵使命擔當。
人民網:前不久,中國召開了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您認為到此次會議傳遞出怎樣的信號?
劉漢元主席:總體感覺到,中央對經濟的重視程度進一步提升,對民營經濟“兩個毫不動搖”再一次肯定。
從新中國幾十年發展的經驗來看,越是讓大家的積極性得以調動,越是讓大家放開手腳投入到經濟活動中去創新、去發展、去投資,往往就越能夠保持比較快的經濟發展速度。投資機會、盈利機會也會彼此互相創造。在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之后,我們感覺到了這種信號、信心,感覺到這種環境在升溫、變暖。
人民網: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再次重申“兩個毫不動搖”,您有何新感受?它將如何影響民營企業下一步的發展?
劉漢元主席:我感覺到中央支持民營經濟的總體溫度更高了一些,信號更明確了一些,大家的認識和共識程度也更高了一些。隨著信號的明確,尋找高質量發展的增長點、投資點的時機,又展現在大家面前。
我想2023年應該是一個非常關鍵的轉折之年,一個新的開始。要強化自己的信心,增加自己的體感和溫度,放手去發展。
人民網:當前國內能源行業面臨哪些新機遇,您的企業將有何新動作、新布局?
劉漢元主席:國內能源的轉型到了可以加快的時候了。這既是我們實現雙碳目標的路徑,也是我們實現減碳低碳、可持續發展,支撐中國社會經濟長期良性發展的內在需要。
能源產業的新舊交替將帶來新就業、新投資和新動能。加快這一進程,可以拉動國內產業的投資強度,而這些投資強度對于未來能源轉型是長期有效的。在當前來說,對于恢復經濟、穩增長尤其具有現實意義。實際上,2023年通威投資的強度力度是非常大的,例如在高純晶硅、太陽能電池片、光伏組件等環節,我們均有多個新項目在共同推進。
人民網:面對風急浪高的國際環境,中國企業面臨的全球競爭環境日趨復雜。企業如何提升自身在全球產業分工中的地位和競爭力?
劉漢元主席:市場環境復雜多變,在扎實干好現有工作的基礎上,創新是一家企業、一個行業生存發展、保持活力的重要基石。
中國光伏產業是一個以民營企業為主導的產業,從出生之日起,就面臨著來自全球的激烈競爭。在通威的發展歷程中,我們一直堅持創新引領,聚勢聚焦。以多晶硅為例,從最初投產僅1000噸產能,到目前已達到23萬噸產能,各項技術指標全球領先、生產成本全球領先、綜合能耗水平全球領先、產能規模全球第一。
對企業而言,任何時候發展都是第一要務。我們不能只停留在眼下的成績,隨時要想到怎樣再活10年、30年、40年,提高自己競爭力和未來應對“冬天”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