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第十一期

10月12日,央視財經頻道播出最新一期《對話》欄目,以“相信中國光伏”為主題,聚焦中國光伏如何走出新困局、轉危為機。全國人大代表、全國工商聯副主席、通威集團董事局劉漢元主席應邀出席,與企業家、專家齊聚《對話》現場,直面產業現狀,直擊產業痛點,共話產業未來。
對于中國技術全球領先,為何依然喜憂參半,劉漢元主席表示,首先,專家、智囊機構要研究未來25年到35年的時間,全人類基本實現碳中和,究竟要使用多少的能源。今天,全人類的能源當中還有一半以上是非電能源,包括我國在內的大部分國家還在60%以上。碳中和背景下,非電能源幾乎都是化石能源,也就意味著今天的非電能源、化石能源在未來20年、30年要全部轉化成電力能源,由清潔發電的綠色能源來提供。在未來25年到35年時間里,化石能源要全部替代成可再生能源,就中國來講,每年都要五億到七億千瓦的光伏裝機,才能夠在20年到30年的范圍內實現碳中和。所以,宏觀調控機構、政府部門等方面,要基于這些科學數據來看待光伏發展問題,除了理解企業發展過快的問題,還要回答應用慢的問題。
談到如何恢復行業信心,劉漢元主席給出的關鍵詞是“應用”,并表示,當前,一切條件都已具備,只欠一點東風。光伏發電歷經快速發展,已成為十年降低整個系統成本90%的產業,光伏發電成本也從原來一度電幾元錢要補貼,到現在比煤炭發電、水力發電還要便宜的電力,已成為今天各種能源中最低價格的能源。如果疊加上抽水蓄能、化學儲能,以及東部到西部的超高壓輸配電,光伏發電成本差不多可以小于或等于原來依賴的火力發電總成本。所以,從技術路徑、成本經濟性來看,光伏發電已完全具備每年加快30% 、50%的應用速度。因此,無論是對比2050年、2060年碳中和要求,還是當前產業已具有的成熟能力,都有足夠的壓力和動力,進一步提升和加快光伏發電應用。
劉漢元主席同時表示,其實光伏行業的發展才開始,如果把它比作人的成長,現在頂多處于青少年時期,所面對的問題,也是暫時的。任何一個行業都有起伏,市場條件下的過剩是常態,短缺是暫常態。所以,在這個過程中,周而復始,有高有低,都是正常,經過一定時間的大浪淘沙,市場將重新取得新的平衡。所以,面對未來,我們仍然充滿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