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3-10
政府工作報告提出,2025年要“協同推進降碳減污擴綠增長,加快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進一步深化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統籌產業結構調整、污染治理、生態保護、應對氣候變化,推進生態優先、節約集約、綠色低碳發展”。
上述工作任務和“雙碳”目標息息相關。3月9日,大河財立方記者獲悉,全國人大代表、全國工商聯副主席、通威集團董事局主席劉漢元參會期間,重點關注新型電力系統建設、供應鏈ESG審核標準體系等方面,并分享觀點,以助力我國經濟可持續發展。
加快推進新型電力系統建設
近年來,我國對能源自主及能源安全高度重視。同時,全球能源轉型進程加速以及我國“雙碳”目標推進落地,助力可再生能源快速發展,裝機規模實現大幅增長。
數據顯示,截至2024年底,以風電、光伏為代表的可再生能源(不含水電)發電裝機達到14.5億千瓦,首次超過火電裝機規模;風電、光伏累計裝機規模達到14.1億千瓦。2024年,光伏、風電發電量合計達1.83萬億千瓦時,同比增長27%,占全部發電量的比重接近20%。可再生能源正加快從補充能源向主力能源轉變。
劉漢元認為,可再生能源裝機規模快速增長,導致我國電源結構等方面發生較大變化,但可再生能源先天具有間歇性、波動性和季節性特點,高比例接入電網客觀上加大了電力供應的保障難度。
“加快推進電力系統轉型升級,加速構建‘源網荷儲’協同互動的新型電力系統已迫在眉睫。”劉漢元說。
劉漢元表示,希望進一步加快推進已規劃特高壓建設,并適度超前規劃和啟動新的通道建設。同時,要加快跨省跨區輸電通道建設,提升電網互濟能力,充分利用鄰近省區調節能力,有效提高消納。
在劉漢元看來,智能微網、虛擬電廠等基礎設施建設能夠發揮出重大作用:通過打造智能微網,實現局部區域內的能源優化配置和供需平衡,通過虛擬電廠聚合分布式電源與負荷資源,參與電網調峰和需求響應,增強電網運行的靈活性和可靠性,進而提高分布式項目的整體消納和經濟性。
春節期間,DeepSeek“旋風”引發了全民AI熱,如何用AI賦能實體經濟,是大家熱議的話題之一。劉漢元表示,可以通過加強跨領域合作與創新,推動AI技術與可再生能源、儲能、電動汽車等深度融合,共同推動新型電力系統的建設與發展。
構建中國主導的供應鏈ESG審核標準體系
政府工作報告提及的工作任務,事關我國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今年,ESG作為可持續發展的理念,日益受到關注。
劉漢元介紹,ESG最早由聯合國于2004年正式提出,明確提到要統籌兼顧經濟社會和環境的和諧可持續發展。該理念在全球范圍迅速發展,并在國際貿易領域得到廣泛應用。
“眾多歐美企業將ESG納入了企業戰略的核心,并將其作為貿易合作的重要評估依據。”劉漢元說,隨著此進程的不斷推進,諸多問題也逐漸暴露出來,比如審核標準繁雜、中國企業負擔沉重;或者部分審核標準不合理,阻礙了中國企業發展;此外,數據安全存在較大隱患,企業運營受到威脅。
劉漢元認為,我國已制定了與國際主流ESG披露規則相協調的企業可持續披露準則,但在供應鏈ESG審核標準體系環節存在明顯缺失,迫使中國企業只能被動遵循由西方國家主導的審核標準。
在劉漢元看來,我國急需制定一套既充分結合中國國情、貼合中國企業發展現狀,又能在全球范圍內產生廣泛影響力的供應鏈ESG審核標準體系,為中國企業爭取更公平的競爭環境。
劉漢元表示,希望由國家有關部門牽頭,聯合行業協會、科研機構、龍頭企業與ESG領域專家學者,制定由中國主導的供應鏈ESG審核標準體系。該體系能夠充分剖析歐美主流標準,結合中國法規、產業特色、文化背景與發展目標,制定由中國主導并得到國際廣泛認可的供應鏈ESG審核標準體系。
“中國擁有全球最大最完備的制造業體系,制造業總產值占全球的1/3,最有條件和實力去牽頭制定供應鏈ESG審核標準體系,并將其在制造業中進行充分驗證,以確保實用性和針對性。”劉漢元說。
有了標準體系,即可開展國內試點并持續優化完善。劉漢元希望選擇新能源行業進行供應鏈ESG審核試點,建立跟蹤反饋機制,依據企業執行情況與反饋,及時調整并優化相關指標和流程,使標準體系契合企業實際,助力企業提升供應鏈ESG 管理水平。
劉漢元認為,該標準體系還具備國際化的潛質,比如借助貿易協定、國際會議、專業論壇等渠道進行全方位推介,與歐美加強標準互認談判,提升國際認可度和話語權;還可以鼓勵中國企業在海外依此標準進行供應鏈ESG管理,引導國際通行的ESG標準制定,實現從“中國制造”到“中國標準”的跨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