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3-11
2024年,我們見證了能源產業在推動國家重大戰略實施和重點領域安全能力建設方面取得的顯著成就。從傳統能源穩產保供到新能源蓬勃發展,從加強能源基礎設施建設到優化全國電力流向布局,綠色低碳理念深入人心,能源結構持續優化升級。
今年是“十四五”規劃收官之年。在今年全國兩會上,能源產業的走向依舊是社會各界關注的焦點,代表委員們圍繞加快發展綠色低碳經濟、積極穩妥推進碳達峰碳中和等話題展開了熱烈討論。
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5日下午在參加他所在的十四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江蘇代表團審議時指出,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基本路徑。抓科技創新,要著眼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堅持教育、科技、人才一起抓,既多出科技成果,又把科技成果轉化為實實在在的生產力。抓產業創新,要守牢實體經濟這個根基,堅持推動傳統產業改造升級和開辟戰略性新興產業、未來產業新賽道并重。抓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融合,要搭建平臺、健全體制機制,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讓創新鏈和產業鏈無縫對接。
為實現“十五五”良好開局打牢基礎,能源產業正大步邁向高質量發展新階段。《中國能源報》記者帶您走進兩會現場,共同聆聽來自能源領域的最強音。
“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
2024年,“新質生產力”首次寫入政府工作報告,成為熱詞。經過一年的時間,能源產業在發展新質生產力過程中取得顯著成效。
在西北,全國最大的“線性菲涅爾”光熱綜合能源示范項目于新疆哈密并網發電,26萬塊可追蹤太陽的反射鏡,將白天的太陽能轉換成熱能儲存起來,在夜晚可實現8個小時穩定發電;在西南,國家電網川渝1000千伏特高壓交流工程建成投運,每年最大可從川西等地向負荷中心輸送清潔電能350億千瓦時,相當于近1000萬戶家庭一年的生活用電量。
全國人大代表、中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薛濟萍介紹說,“2024年,我們積極參與區域性能源基地建設,大型儲能系統入選2024年第四季度Tier1全球一級儲能廠商名單。氫能方面,成功交付35MPa移動式加氫站,該加氫站是河北省承德區域首座油氫電綜合能源加注站的重要組成部分,助力京津冀區域清潔能源供應保障。”
全國政協委員,山西焦煤集團原黨委書記、董事長趙建澤表示,“零碳礦山”建設是煤炭行業實現綠色低碳發展的重要路徑,有助于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近年來,在國家“零碳園區”政策帶動下,部分省份和煤炭企業積極開展“零碳礦山”示范建設,正通過清潔能源替代、設備節能降碳、瓦斯利用減碳、生態增匯固碳以及采空區碳封存等途徑,實現煤礦全生命周期“零碳排放”。
發展新質生產力,需要高水平科技支撐。
在東南,我國擁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全球最大26兆瓦級海上風力發電機組在福建下線,相當于63層居民樓高,葉輪直徑超310米,掃風面積超7.7萬平方米,相當于10.5個標準足球場,是目前全球單機容量最大、葉輪直徑最長的海上全國產化風電機組;在東北,世界最大單機容量、最大尺寸沖擊式水輪機轉輪在哈電集團焊接制造成功,世界首臺單機容量500兆瓦扎拉水電站沖擊式水輪發電機組轉輪問世,標志著我國高水頭、大容量沖擊式水電機組研制技術實現重大突破,走在世界前列。
全國人大代表、隆基綠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鐘寶申表示,堅持通過創新不斷推出高質量產品。“我們研發的異質結電池效率打破世界紀錄,晶硅單結電池和晶硅—鈣鈦礦疊層電池多次創造新紀錄。”
全國人大代表,TCL創始人、董事長李東生介紹,強化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和前沿性、顛覆性技術,近年來,TCL持續加大研發投入,每年研發投入達140億元,累計申請專利11.3萬件,新型顯示、人工智能等關鍵技術領域成果領先。
全國人大代表、天能控股集團董事長張天任表示,聚焦新能源技術,布局新興產業。“我們通過發展多元電池技術,支撐新興產業的動力能源需求,加快氫燃料電池、鈉離子電池、高能鋰電池等新型電池研發,構建多元技術矩陣,為商業航天、低空經濟等領域提供高安全、高能量密度的動力解決方案。”
“持續推進‘人工智能+’行動”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礦業大學(北京)原副校長姜耀東認為,基于去年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成果,未來新能源產業應當繼續深化技術創新,擴大市場規模。
薛濟萍認為,“因地制宜”新要求下,新能源產業應繼續推進技術創新。技術創新是推動新能源行業持續發展的關鍵。“我們將加大在技術研發和推廣應用方面的投入,堅持走技術差異化競爭路線,如固態電池的研發、海上風電系列技術和產品的定型、構網型儲能技術應用等。新能源產業發展必須堅持綠色低碳和可持續發展這一核心價值,也應積極融入全球綠色低碳發展體系,推動全球能源結構轉型和可持續發展目標的實現。”
全國政協委員、懷柔實驗室山西研究院院長孫予罕提出,要打通人才與新質生產力之間的“任督二脈”,建立開放互動的中試平臺集群、將企業工程技術融入科教機構機制、鼓勵科研人員投身工程技術開發。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強調,持續推進“人工智能+”行動,將數字技術與制造優勢、市場優勢更好結合起來,支持大模型廣泛應用,大力發展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人工智能手機和電腦、智能機器人等新一代智能終端以及智能制造裝備。
姜耀東表示,能源與AI融合發展勢不可擋,AI將為能源產業帶來深刻變革。AI技術能夠優化能源生產、傳輸和消費各環節,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管理水平。在能源消費方面,AI可實現智能控制和節能優化,促進能源消費的綠色化和智能化。
華陽集團二礦生產銜接部采煤一隊班組長張軍說:“在煤礦智能化建設中,AI就好比一個‘望遠鏡’,通過地面的調度大屏,我們可以實時看到井下生產情況,掌握生產動態,實現遠程監控和指揮。調度大屏就像一雙‘千里眼’,讓管理者能夠洞悉每一個細節,確保生產安全與高效。”
張軍認為,借助“能源+AI”,未來生產將更智能。比如精準預測煤炭儲量,合理安排生產。安全管理也會升級,依靠AI分析監測數據,提前發現風險。在環保方面,可智能管控污染物排放,實現綠色發展。
李東生表示,DeepSeek將助力科技制造業發展。“DeepSeek大模型技術可以更好地支撐企業智能化,我們的算力中心也能做得更大。”
“統籌就地消納和外送通道建設”
近年來,我國可再生能源裝機規模不斷實現新突破,可再生能源發電量實現穩步提升。截至2024年底,全國可再生能源裝機達18.89億千瓦,約占我國總裝機的56%;全國可再生能源發電量達3.46萬億千瓦時,約占全部發電量的35%,其中,風電太陽能發電量合計與同期第三產業用電量基本持平,遠超同期城鄉居民生活用電量。
全國人大代表,全國工商聯副主席、通威集團董事局主席劉漢元認為,可再生能源正加快從補充能源向主力能源轉變,我國電源結構與出力均發生較大變化。為加速構建新型電力系統,要加快特高壓外送通道及跨省跨區通道建設,適度超前規劃和啟動新的通道建設,加快跨省跨區輸電通道建設,提升電網互濟能力,充分利用鄰近省區調節能力,提高消納。
薛濟萍表示,清潔能源占比快速攀升,傳統電力系統的“發—輸—配—用”單向模式已難以支撐新型電力系統的穩定運行。在這一背景下,儲能技術從“配角”躍升為“主角”。儲能規模化部署正在催生有別于傳統電網的“第二電網”——以儲能為核心,具備自主調節能力、多能互補特征和雙向互動功能的新型能源網絡。
2024年,我國新型儲能保持快速發展態勢,裝機規模突破7000萬千瓦。據電網企業統計,2024年新型儲能等效利用小時數約1000小時,發揮了促進新能源開發消納、頂峰保供及保障電力系統安全穩定運行功效,有力支撐新型電力系統建設。
薛濟萍還提出,智能電網是實現新能源就地消納的重要基礎設施,通過建設智能電網,可以實現對電網運行狀態的實時監測和控制,提高電網的靈活性和智能化水平。這有助于更好地適應新能源發電的波動性和不確定性,實現新能源電力的高效調度和消納。
姜耀東指出,為增加綠電消納,能源產業需多管齊下,全方位發力。一方面,要加快技術創新,提升儲能、智能電網等技術的應用水平,提高綠電利用效率。另一方面,要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完善電網布局和輸電通道,確保綠電能夠順利輸送和消納。此外,還要完善市場機制,通過市場化手段激發綠電消費潛力。新型儲能在這一過程中扮演著關鍵角色,能夠有效平衡供需、提高電網穩定性、促進分布式能源發展,是推動能源轉型和綠電消納的重要支撐。
“有效激發各類經營主體活力”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有效激發各類經營主體活力。扎扎實實落實促進民營經濟發展的政策措施,切實依法保護民營企業和民營企業家合法權益,鼓勵有條件的民營企業建立完善中國特色現代企業制度。
民營企業在能源產業發展過程中發揮重要作用,不僅助推經濟發展,增強市場活力,還推動創新技術研發和應用,提升產業整體競爭力,更是全球市場的重要參與者。2024年,全球前十光伏組件出貨企業中,中國光伏企業占全部十席。“新三樣”、能源設備制造等眾多領域,也少不了民營企業的身影。風電整機制造企業中民營企業占比約60%,在各類充電服務領域,規模以上運營商中超80%為民營企業。
姜耀東表示,在能源產業這一關鍵領域,民營經濟力量不容忽視,在技術創新、市場開拓、就業機會創造等方面均作出貢獻,成為推動能源產業飛速發展的強大引擎。
全國人大代表,江蘇萬順機電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周善紅表示,民營經濟為江蘇貢獻了超過五成的GDP、六成的稅收、七成的企業研發投入和社會固定資本、八成的新增就業崗位、九成的高新技術產值,民營經濟已經成為江蘇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重要力量。
未來,能源領域的民營企業將不斷“修煉內功”,持續提升自身素質和競爭力。
李東生指出,政府工作報告提振了民營企業發展信心,激發了民營企業家奮斗精神。“作為民營科技制造企業,我們將繼續堅定發展信心,提升核心能力,在高科技、重資產、長周期的戰略性新興產業深耕發展,提升我國企業在全球產業鏈供應鏈中的話語權,助力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
張天任表示,“國家依法保護民營企業產權和企業家權益,支持鼓勵民營經濟發展和民營企業壯大,為各類所有制企業創造公平競爭、競相發展的良好環境,用真招實策提振市場預期和信心。未來我們發展經濟的信心會更足,決心也會更大。”
姜耀東說,民營企業要勇于創新,因為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要加強合作,握緊的拳頭力量更強。未來,民營經濟在能源轉型和產業升級的征程中將繼續發揮作用,將大踏步地邁進新能源項目投資和建設領域,像勇敢的探險家一樣,不斷發現新市場,推動能源技術的創新和應用,積極參與碳排放權、用能權交易市場,為能源產業注入源源不斷的新活力,為我國能源產業畫卷添上濃墨重彩的一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