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工業化》雜志是由中華人民共和國工業和信息化部主管、工信部電子科學技術情報研究所主辦的中央國家級專業期刊,于2024年9月22日公開發行。該刊突出政治性、理論性、指導性、實踐性,主要面向廣大黨員干部、理論工作者、企業家和高校、科研院所師生等讀者群體,設置“重要論述”“特約文章”“探索實踐”“專家論壇”等欄目。
在2025年第2期刊中,全國人大代表、全國工商聯副主席、通威集團董事局劉漢元主席刊登署名文章《推動光儲融合發展 構筑綠色能源未來基石》,展現了對光儲產業未來發展趨勢的解析與展望。
在全球氣候變化日益嚴峻的當下,積極推動清潔能源的發展和經濟社會綠色低碳轉型,已成為國際社會的廣泛共識。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已進入加快綠色化、低碳化的高質量發展階段,強調堅持綠色發展是必由之路。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對完善生態文明體制改革作出系統部署,提出要完善生態文明基礎體制,并要求健全綠色低碳發展機制。在加快實現新型工業化的新歷史時期,綠色能源也是推進新型工業化的重要戰略支撐。
光伏和儲能行業作為先進制造業的代表,既是推動能源變革的重要引擎,也是助力我國“雙碳”目標實現的戰略性新興產業。在我國“雙碳”目標的引領下,通威集團作為推動光儲融合發展的代表性企業之一,將以更大力度推動我國新能源行業的高質量發展,為推進我國新型工業化進程提供助力,為我國能源轉型和能源安全提供保障,構筑綠色能源未來基石,為共建清潔美麗的世界作出更大的貢獻。
1
我國光伏產業領跑世界
助力全球能源轉型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第二次全體會議上的講話中強調,要扎實推進綠色低碳發展,持續開展碳達峰專項行動。當前,應對氣候變化,實現“雙碳”目標已成為全球共識和大勢所趨。在這個過程中,以光伏為代表的可再生能源無疑是主力軍。目前,光伏發電在全球范圍內的發電成本已經降到0.1元到0.2元/kWh,已成為全球最經濟的能源生產和發電方式之一。過去十多年,可再生能源成為全球增長迅速的新型能源,我國每年新增光伏裝機量和累計光伏裝機量均居全球第一。2024年,光伏發電成為國內僅次于火力發電的第二大電源,未來有望成為國內第一大電源,逐漸成為我國的主力電源。

通威東營“漁光一體”生態園
十余年來,我國光伏產業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績,麥肯錫對中美兩國各產業競爭力進行對比研究,認為我國光伏產業領先于美國,也同樣領先于德國、日本、韓國,在全球具有領先優勢和較強的話語權。從市占率看,中國光伏產業占據了全球85%以上的市場份額;從產能規模看,中國的高純晶硅、硅片產能占全球的比重超過95%,電池超過90%,組件超過85%;從制造成本來看,我國光伏制造成本全球領先。從應用端來看,截至2024年底,我國光伏新增裝機連續12年全球第一,累計裝機連續10年位居全球首位;從發電成本來看,近十年里,光伏發電的成本下降了90%以上,是當今世界具備經濟性的重要發電方式;從能源產出看,制造光伏系統全過程消耗的電力,在電站建成后半年左右時間可全部收回,整個生命周期內回報的電力是投入的50倍到100倍,是典型的小能源換大能源的產業;從二氧化碳減排角度看,制造光伏每產生一噸二氧化碳,系統建成發電后每年就可以立竿見影地減少20噸以上的排放,整個生命周期內,減排可以超過500噸;在出口方面,我國“新三樣”也成為全新爆款,截止2024年底,中國光伏、鋰離子電池、新能源汽車在全球的市占率分別達到85%、79.8%、70.4%,領先于全球其他國家。在加快推動能源轉型的路上,通威深耕光伏十余年,目前已成為擁有從上游高純晶硅生產、中游高效太陽能電池片及高效組件生產到終端光伏電站建設與運營的光伏企業,成為全球新能源產業的核心參與者和主要推動力量之一。在高純晶硅環節,通威旗下永祥股份已形成了四川樂山、內蒙古包頭、云南保山、四川廣元四大生產基地,打造出了全球單體規模大、綜合能耗低、技術集成新、品質優的生產線,高純晶硅年產能超90萬噸,2024年全國市場占有率約為30%。公司產品硅耗、蒸汽消耗等競爭力指標行業領先,產品99%以上滿足單晶需要,部分達到電子級半導體硅材料質量標準,實現了高純晶硅“中國智造”。在太陽能電池環節,公司擁有成都、眉山、金堂、通合、彭山及中威公司,電池片年產能超140GW。太陽能電池片連續8年出貨量全球第一,已成為全球光伏行業工藝技術和生產設備先進、自動化和智能化程度高、規模大的晶硅太陽能電池生產企業。在數字化浪潮下,“智改數轉”加速推進,公司作為我國光伏代表企業之一,于2017年建成投用了高效電池片生產線;2021年,與中國電信、華為強強聯合在金堂基地打造全球領先的5G智慧工廠,為推動“中國制造”向“中國智造”轉變貢獻積極力量。經過十余年技術研發投入及深耕沉淀,公司還形成了具有通威特色、全方位覆蓋市場差異化需求的組件產品矩陣。公司現有組件產能85GW。出貨量躋身全球TOP5,位居國內分布式組件出貨排行榜首。公司光伏產品遠銷海外70余個國家與地區,廣泛應用于戶用屋頂、工商業分布式及集中式大型電站等各類“光伏+”場景。在光伏電站終端環節,公司開創了“漁光一體”發展模式,將傳統的農業養殖與光伏發電新能源技術相結合,實現了農業、漁業與新能源產業的協同發展,有效提升漁業的產量和質量。該發展模式也創造了更多經濟價值,能夠促進鄉村經濟的多元化發展,同時帶動休閑觀光旅游業的發展,實現一、二、三產業有機結合,創造“1+1+1>3”的增值效應,為鄉村振興提供“通威方案”。
2
推動可再生能源產業供應鏈共融共享
共同推進國內國際能源轉型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大力發展綠色低碳經濟,有序推進大型風電光伏基地和電力外送通道規劃建設,加快重點行業清潔能源替代。今天,全人類能源中還有一半以上是非電能源,包括我國在內的大部分國家非電能源使用率仍在60%以上。碳中和背景下,非電能源幾乎都是化石能源。比起化石能源,清潔的綠色能源在發電過程中可實現低碳或零碳排放,同時具備可持續性,由自然資源不斷提供,能夠永續利用。未來,清潔能源具備較大的發展潛力,市場前景廣闊。

通威太陽能5G智能制造生產車間
2024年我國原油進口量為5.53億噸,原油外貿依存度超70%,其中80%要經過馬六甲海峽,能源安全存在外匯、運輸等較大風險。事實上,我國已經具備相應條件,用20年左右的時間實現對每年5億噸進口原油的全部替代。經測算,未來20年,我國新增可再生能源裝機加上配套的儲能和電網的改造項目,平均每年投資規模可以達到10萬億~20萬億元,20年可達到200萬億~400萬億元的規模,并且帶動鋼鐵、水泥等行業的產能利用率提升,從而有效拉動國內市場就業。可再生能源有望緩解地產行業下行壓力,成為驅動我國經濟發展的新引擎,并助力清潔能源產業發展早日實現“雙碳”目標。國際能源署發布新聞公報,呼吁各國制定明確計劃推動可再生能源發展,以實現到2030年將可再生能源裝機容量增至3倍的全球目標。公報強調了我國對全球可再生能源發展所作的貢獻。在目前國家自主貢獻明確設定的2030年可再生能源裝機容量目標中,我國貢獻占90%以上。在“雙碳”目標的背景下,面對能源轉型的迫切需求和國際貿易壁壘帶來的雙重風險,我國的產品和項目需要更好地“走出去”,加快貨幣國際化進程,加快國內大循環、國際國內循環的一體化過程,從而實現推動人類能源轉型的巨大目標。通威在“雙碳”目標的引領下,采取了一系列舉措,推動可再生能源產業供應鏈的共融共享,共同推進國內國際能源轉型。國內方面,在國家進一步支持綠色能源發展,加快大型光伏基地建設發展的背景下,公司憑借在品牌、技術、質量、售后等綜合優勢,依托優異性能、可靠品質、高效保供,進一步深化與大型央國企的戰略合作。公司高效組件助力全球海拔最高光伏項目——華電西藏才朋光儲電站二期并網發電,刷新我國光伏電站的高度紀錄。在全球化道路上,公司不斷加強科技創新,提升企業核心競爭力,推動我國光伏技術走向世界,用“中國智造”引領全球光伏技術的創新和進步。2024年,公司正式宣布與中東及非洲區域的可再生能源開發商AMEA?Power達成合作協議。AMEA Power將在南非合作建設一座140MW的大型地面光伏項目,并全部采用公司供應的N型高效光伏組件。該項目是公司在非洲首個落地的大型地面光伏項目,并網后可滿足南非當地約2.5萬戶家庭的用電需求。目前,公司已經實現了海外主流市場銷售網絡的全面覆蓋,與各區域頭部客戶達成合作,海外版圖不斷擴張,市場占有率持續提升。2024年,公司還與多家國際知名企業簽署合作協議,共同推動全球綠色能源發展。公司將持續評估并推動在更多區域的本地化進程,與區域客戶加強合作,借助高效產品組合,提供更優質的商務、技術及市場服務,推動共贏發展。

通威高效組件智能制造生產線
通威自2022年開始全面布局組件業務,憑借垂直一體化優勢及團隊的持續耕耘與拓展,成功打開全球市場,在世界各地已得到廣泛應用,為當地提供源源不斷的綠色清潔能源。
3
2025年全國能源工作會議提出,我國要加快規劃建設新型能源體系,推動貫徹落實能源安全新戰略取得更大成果。儲能是光伏、風力發展過程中必須強化的短板。新型儲能作為構筑新型電力系統的重要支撐,包括新型鋰離子電池、液流電池等。與傳統儲能相比,新型儲能具有選址靈活、建設周期短、響應速度快、應用場景廣等優勢。它就像“巨型充電寶”,將新能源發電時的富余電能存儲起來,并在用電高峰時段放電,從而改變電力系統即發即用的傳統運行模式,提升系統靈活調節能力。新型儲能作為我國經濟發展的新動能,逐步獲得產業界的廣泛認可,日益成為我國建設新型能源體系和新型電力系統的關鍵技術。國家能源局發布的數據顯示,截至2024年底,我國風電裝機約5.1億千瓦、光伏裝機約8.4億千瓦,利用率保持在95%以上。其中,2024年我國新型電力系統加快構建,累計建成新型儲能超過6000萬千瓦,新型儲能技術創新不斷涌現,調度運用持續增強。“十四五”以來,我國新型儲能有力推進了新型基礎設施建設,新增新型儲能裝機直接推動經濟投資超1000億元,有效發揮了擴內需、穩投資、促增長、保安全的牽引支撐作用。近年來,我國新能源發電規模持續快速增長。截至2023年底,風光發電裝機容量達到10.5億千瓦,同比增長38.6%,占國內發電總裝機容量的36%。伴隨著新能源的快速增長,其間歇性、波動性對電網的安全影響越來越大,亟須新型儲能發揮穩定調節作用。近年來,隨著電池價格不斷降低,以鋰離子電池為主的新型儲能快速發展,鋰離子電池的儲能成本大約上升至0.3元/kWh。據統計,國內新能源汽車滲透率在2024年9月份已超過53%,未來兩三年可能達到80%以上。在這個過程中,每一輛電動汽車都可以儲存50kWh~100kWh的電力。未來,隨著電動汽車的爆發式增長,車載動力電池也具備了成為儲能終端的巨大潛力。事實上,儲能大規模應用的技術條件已經成熟,需要觀念先行、措施到位,加快推動大規模商業化應用是全社會共同的責任。在國內,如果各項政策措施力度到位,有望通過光伏發電、儲能,加快汽車電動化、能源消費電力化、電力生產清潔化進程,可以拉動平均每年10萬~20萬億元的投資規模,從而有效擴大國內市場、促進就業,成為未來驅動我國經濟發展的強勁引擎,并助力我國早日實現“雙碳”目標。源網荷儲一體化是新型電力系統的關鍵體現。公司成立了專門的機構,負責源網荷儲和供能減排的綜合事務。在內蒙古、云南、四川、江蘇等地的項目中,采用源網荷儲的半離網但不脫網模式,有效解決能源和排放問題,加快推動新型儲能高質量規模化發展。目前,公司已在全國各地建設以“漁光一體”為主的光伏電站,累計并網規模約4.66GW,截至2024年上半年結算電量24.34億度,實現碳減排180萬噸。積極探索生產基地綠色用能,利用高純晶硅生產基地、組件生產基地屋頂安裝光伏組件,為基地生產提供清潔電力。其中,通威太陽能科技鹽城基地在約40萬平方米的屋頂安裝了120708塊通威高效組件,總裝機容量達71MW。該項目于2024年9月27日并網發電,截至2024年12月2日8時,已累計發電量突破1000萬度,年發電量預計約7200萬度,相當于減少二氧化碳排放4.32萬噸。該項目的成功實施,不僅彰顯了公司在光伏領域的領先地位,也標志著鹽城基地在降本增效、綠色用能方面邁出了堅實步伐,為地區經濟發展注入了綠色動力,同時也為光伏行業的發展提供了寶貴的經驗和啟示。作為推動我國光儲融合發展的領軍民營企業,我們將堅定不移推動光儲融合發展,不斷強化科技創新,持續拓展全球合作,助推全球能源轉型和世界可持續發展,為加快推進新型工業化積極貢獻通威智慧和通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