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4-03
作者:中國企業家
“與過往供需錯配型周期不同,此次周期還疊加了技術迭代加速和海外貿易壁壘的復雜性。”今年2月底,談及光伏行業正在歷經的“周期”性波動話題,全國人大代表、全國工商聯副主席、通威集團董事局劉漢元主席對《中國企業家》表示。
技術迭代加速,指向TOPCon、HJT、BC等技術路線延展。尤其是,光伏技術迭代迅速,近兩年隨著PERC電池轉換效率逐漸逼近瓶頸,以TOPCon為首的N型技術如新星般崛起,成為行業關注的焦點。
“追求創新之路永無止境,堅持創新是企業發展的永恒主題,也是不斷做大做強的根本保證。”劉漢元主席說。
在光伏技術革新與周期波動的洶涌浪潮中,通威全球創新研發中心目前已鎖定光伏領域的多項前沿技術開展攻關,目的是為公司中長期發展提供技術保障和牽引力。目前,該中心全面布局了行業主流的TOPCon、HJT、XBC、鈣鈦礦/晶硅疊層電池及組件技術研發。劉漢元主席認為,這些技術創新不僅提升了產品的性能與質量,更為公司在未來市場競爭中開辟了廣闊的發展空間。
如何快速走出周期?劉漢元主席認為,“主要取決于我們光伏應用的速度和全球能源轉型大家共識形成的程度,當然也取決于這個行業里面的產能新增,以及相對后進產能的淘汰或邊緣化的速度。”以下為核心要點:
1.企業要穩健發展,必須要有自己的核心技術,要實現生產數據持續完善,讓軟件和硬件并駕齊驅,自動化程度更精進。
2.追求一體化,并不意味著對專業化的忽視,要營造“有所為,有所不為;你為我好,我為你好”的商業生態。
3.非市場化的限產在一定程度上是現代市場調節的工具和手段之一。
4.如果把光伏行業比作人的成長,現在頂多處于“青少年時期”,所面對的種種問題,也只是暫時的。
5.創新是企業參與國際化競爭的重要基礎和前提。
談“周期”特點
《中國企業家》:如能梳理,此次周期發生了哪些突出變化和重要節點?最大的不同是什么?
劉漢元主席:其實在每一個行業里面,都會出現這樣的問題,一個行業短缺可能就意味著價格上漲,需求量增加,供應不上的時候也意味著價格上漲。市場條件下價格本身是一個很重要的信號,發現需求,然后根據需求重新組織生產、擴大生產,去滿足和平衡這種需求。需求突然上來以后,在整個價格上升慣性沖得比較高、盈利能力比較強、獲利比較多的情況下,又會造成投資的示范效應,驅使更多的投資行為和更多的資本涌入某一個環節、某一個產業,所以遲早會以產能產量過剩作為一個新平衡周期的開始。
通威太陽能科技合肥基地
《中國企業家》:應對周期,通威的判斷和應對是什么?
劉漢元主席:面對行業周期,對于行業和企業來講,只有做好自己的事情,才能在周期變化中做到游刃有余。整個光伏行業質量管控能力水平在持續提升,這對企業團隊創新和攻關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企業要穩健發展,必須要有自己的核心技術,要實現生產數據持續完善,讓軟件和硬件并駕齊驅,自動化程度更精進,我們才能保持行業領先水平。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很多行業都存在發展周期,企業在發展過程中要了解周期的規律,在行業熱的時候要保持謹慎并“備足干糧”,在行業冷的時候才有更多發展機會。經過多年發展,光伏行業有了物質基礎和產業基礎,已經取得了經濟效益。實際上,無論是對外產品輸出,還是對內增量,體制機制的跟進、社會各界的助力都會讓這個行業更加健康。
《中國企業家》:復盤通威“一體化”策略誕生過程,底層邏輯和要解決的核心問題是什么,如何評估模式潛在風險?
劉漢元主席:這兩年,行業認為一體化是發展的方向,所以通威有所延伸,是想在配套協同上形成一個規模成本、交易成本、組織成本領先的全球供應鏈,服務和支撐于能源轉型。不過,追求一體化,并不意味著對專業化的忽視。通威仍然一直強調對專業化分工和專業化合作伙伴的重視,一直倡導行業有效分工協作,使客戶、友商之間能夠有所長、有所選擇,在自己所精所強的方面做大,在別人所專所精的地方有效配合,理性地適當控制,營造“有所為,有所不為;你為我好,我為你好”的商業生態。
所以,在多晶硅、電池環節,通威會堅定不移地服務、支撐好客戶需求,把產品、成本做到極致,質量做得更好,使行業生態能夠更好。
《中國企業家》:你如何看待周期對行業的影響?
劉漢元主席:面對行業短期低迷、產能過剩等問題,其實只要有基礎運行的品質、水平和能力,就能坦然面對行業波瀾起伏和行情跌宕。過去的2~3年,行業爆發性投入和增長,對中國、全人類能源轉型具有積極推動作用,且是必要的,從市場的角度看也是合理的。
根據相關機構測算,若要實現2050年碳中和,全球平均每年需新增光伏裝機1500~2000GW。截止到2024年,全球新增光伏裝機約500GW,累計裝機約2000GW,離目標裝機量還有很大差距。
因此,與未來的市場規模、最終所需的裝機量相比,未來應該還有10倍、20倍,甚至更大的空間。實際上,光伏行業的發展才剛剛開始,產業仍處于初期階段。如果把它比作人的成長,現在頂多處于“青少年時期”,所面對的種種問題,也只是暫時的。
談周期“解法”
《中國企業家》:穿越周期過程中,在市場行為之外,通威還探索過什么路徑,比如行業自律等方面?
劉漢元主席:非市場化的限產在一定程度上是現代市場調節的工具和手段之一。西方也有歐佩克協議,這是行業自律、共同限產穩價的相關機制。
本次行業周期中各環節的自律行動倡議,有效貫徹了政策要求,對保障產品交付質量,促進中國光伏行業高質量可持續發展起到了積極作用。我們也要求團隊全力參與和支撐支持行業自律行動的落地。
通威太陽能高效組件智能制造生產線
事實上,行業很有條件開展相關工作,因為基于中國光伏的全球市場份額和成本優勢,稍微調整一下策略,就可以形成“價格能上升、繼續維持國際競爭力、投入研發再生產的能力更強”的多贏共贏局面,而不是內卷狀態。
《中國企業家》:在周期應對中,從外部看,大的組織架構變動并不多,但內部是否推動了成本優化,主要的動作是什么,結果如何?
劉漢元主席:得益于技術研發進步,精細化管理能力,公司高純晶硅產品成本大幅領先行業,成為全球最大的高純晶硅生產企業,年產能超過90萬噸,全國市占率約30%,改變了全球高純晶硅行業競爭格局。在成本控制方面,通過優化生產流程、提升生產效率以及降低能耗等一系列精細化管理措施,使得公司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始終占據著成本優勢。
在光伏技術研發方面,通威始終跟隨國家戰略,把科技創新放在企業發展的首位。2月21日,通威THC 210高效異質結組件功率達到783.2瓦,轉換效率突破25.21%,成功跨越780瓦的新高度。這是自2023年以來通威第10次刷新異質結組件功率與效率紀錄。
談“技術創新”
《中國企業家》:隨著光伏技術進步,加上現在行業低價“內卷”愈演愈烈,有種聲音認為“技術在光伏行業不再重要了”,你怎么看?
劉漢元主席:科技創新能夠催生新產業、新模式、新動能,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核心要素。但是,這個發展過程并非一帆風順,中國光伏產業從誕生之日起,就面臨著來自全球的激烈競爭。
十多年前,中國光伏產業處于市場、核心原材料和核心技術“三頭在外”的境地,在發展過程中接連遭遇全球金融危機和歐美“雙反”沖擊,曾一度陷入發展瓶頸期。此后,以技術創新為關鍵發力點,我國新能源產業鏈創新鏈不斷增強,持續推動產業規模壯大、技術迭代升級,推動我國光伏產業從“仰視”歐美同行,到如今成為全球第一。
創新是企業參與國際化競爭的重要基礎和前提。無論是效率的不斷提升、研發的不斷改進,還是成本的不斷降低、規模的有效擴大,創新在推動產業發展中扮演著重要角色。所以,面對全新發展階段,中國光伏企業要進一步加強科技研發創新,打好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培育發展新質生產力,從而助力全球能源轉型和碳中和目標的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