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4-14
作者:南方周末
來源:南方周末
記者:柯玉圓
實現“雙碳”目標是一場廣泛而深刻的變革。當前,碳中和已成全球共識,世界各國紛紛按下“快進鍵”。近日,德國提出將100%可再生能源供電目標提前15年(至2035年)實現。
而在2021年3月,國家發改委明確將建立碳達峰碳中和的“1+N”政策體系,作為我國落實“雙碳”工作的頂層設計。中國的碳中和進程備受世界矚目,也成為今年兩會代表委員們的心頭牽掛。
如何有效助力“雙碳”目標落地?全國人大代表、通威集團董事局主席劉漢元帶來了他的思考和建議。與此同時,連續10余年圍繞國家生態環境問題、為光伏產業健康發展建言獻策的他,今年又有何新建議?
全國人大代表、通威集團董事局主席劉漢元
實現“雙碳”,可再生能源無疑是主力軍
南方周末:您每年都關注社會熱點問題,今年“碳中和”是最大的熱點之一,您對此是否有相關建議?
劉漢元代表:目前,從消費端、減少碳排放、能源的投入產出、國家能源戰略安全等多個角度來看,在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的過程中,以光伏、風能為代表的可再生能源無疑是主力軍。但產業的發展仍面臨一些問題,一定程度上延緩了“雙碳”目標落地。
因此,我將圍繞光伏等可再生能源產業生產能耗考核、引導電動汽車成為電網儲能終端、提高低碳能源自給率、減輕光伏企業稅費負擔等方面提出合理建議,進一步推動可再生能源持續健康發展,助力“雙碳”目標有效落地。
南方周末:除了“雙碳”目標外,今年還是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關鍵之年。這是否也成為了您的關注焦點并有相關建議?
劉漢元代表:2月22日,今年中央一號文件發布,明確了要牢牢守住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和不發生規模性返貧兩條底線,扎實有序做好鄉村發展、鄉村建設、鄉村治理重點工作,推動鄉村振興取得新進展、農業農村現代化邁出新步伐。
基于以上關注焦點,我將針對降低水產行業稅費負擔、優化進口飼料用糧配額分配機制及庫存糧飼用拍賣機制、保障生豬生產確保市場平穩供應等方面提出合理建議,為行業健康可持續發展鼓與呼。
助力“雙碳”,觀念問題仍是最大的問題
南方周末:在當前的國內外環境下,您認為光伏行業想要實現低碳轉型,所面臨的主要問題和挑戰都有哪些?
劉漢元代表:其實,“雙碳”目標利好整個光伏行業,但發展中也面臨亟待解決的瓶頸問題。觀念問題依然是最大的問題。事實上,只要我們認識到、看到這是一種必然的要求和未來的現實,那么在政策、措施、產業發展、技術等方面都能找到解決方案。從研究和思考角度來看,無論是儲能、新的電網建立,還是相關產業轉型,已經有很多可行的、經濟的方案擺在行業面前,可以去實施、去實踐。
光伏行業最核心的可持續性發展點在于它的資源和環境友好性。光普遍存在,用它轉變成電,使用后釋放到大自然中的還是熱量。對于地球表面來講,光利用和不被利用,熱平衡是一樣的。光伏使用到高純晶硅,硅也是地球上最多的三大元素之一。無論是光資源,還是原材料,這種無限性和友好性是支撐光伏行業可持續發展的核心背景。
但光仍然具有不穩定性,增加了電網調控、平衡的難度。整個電網要從原來的集中式的發、供模式,轉變成分散發、用模式,這需要能自動匹配、調度、平衡的智慧電網和智能電網。在這個過程中,技術上沒有太大問題,但觀念上以及實際運行模式上,還有很大的挑戰。
南方周末:在您看來,過去幾年的“棄風棄光”現象,主要原因是觀念問題嗎?
劉漢元代表:是的,這是部分觀念和體制機制的不匹配造成的。行業碳中和路徑確定后,政策與體制機制逐漸完善,雖然有挑戰,但完全可以支撐未來20至30年內,建成比今天更穩定的電網。
未來電網只需要在用電端編寫能源消費的要求和原則、供應端輸出匹配原則,電網的運行全部可以自動匹配、自動平衡。電網缺電時,會給出價格信號,空調、冰箱等電器將盡量減少用電;電動車等有電池的設備,也可以在電網缺電時,反向供電。這就是智慧電網,無論是局域、區域、微網,都能自我調節,自動平衡、愈合。所以,未來風光的不穩定性將不會成為問題,依靠電網系統完全能夠解決。
南方周末:您如何評價中國目前光伏產業鏈的發展?
劉漢元代表:從制造端看,我國已形成了全球領先的完整光伏產業鏈,全球70%以上的光伏產品都是中國制造。中國光伏新增裝機連續9年全球領跑,累計裝機量連續7年全球第一。麥肯錫研究報告顯示,在中美兩國的各項產業比較中,光伏產業是與中國家用電器和高鐵并駕齊驅、遙遙領先于美國的三大產業之一。
從消費端看,交通運輸用油約占我國每年原油消費的70%,而燃油汽車百公里油費約為電動汽車百公里電費的4到5倍,因此以輸出的等效能量計算,消費端的電價為油價的1/4到1/5。目前,世界原油價格接近100美元/桶,如按2021年平均價格70美元/桶計算,等效能量的電價成本約為15美元左右。當前光伏已實現平價上網,因此發電成本實際已降到了相當于15美元/桶原油的價格,且發電全過程零污染、零排放。
10年前,中國多晶硅幾乎全靠進口,10年后的今天,到目前,全球前十大高純晶硅企業中,中國企業占據七席;前十大硅片企業中全部為中國企業;前十大組件企業中,中國企業占據八席,而且這還是在美歐聯手對中國進行了多年“雙反”之后我國取得的成績。
當前,我國已形成了200GW左右的光伏系統產能,其產品每年發出的電力大約會減少3.5億噸碳排放。從制造過程看,生產200GW光伏系統大約需要消耗60萬噸高純晶硅,大約產生1050萬噸碳排放,但其產品每年發電減少的碳排放達到3.5億噸。也就是說,制造光伏系統每產生1噸碳排放,其當年生產的產品一年發出的電力將減少33噸碳排放。因此,這可能是人類歷史和碳中和道路上,目前為止,規模最大、投入產出最高、節能減排減碳最有效的方式之一。從能源的投入產出看,生產1kW光伏系統全過程需耗電300kWh左右,而建成的1kW系統每年可發電約1500kWh,意味著制造光伏系統全過程的能耗,在電站建成后半年內即可全部收回,而系統可以穩定運行25年以上,其整個生命周期回報的電力是投入的50倍以上。
南方周末:據您觀察,光伏發電會成為中國“雙碳”目標實現的重要助推力嗎?
劉漢元代表:對。近年來,隨著產業規模不斷擴大,技術迭代升級不斷加快,智能制造迅速推廣,光伏發電成本下降了90%以上。與此同時,我國光伏發電成本也有了大幅降低,截至目前平均上網電價已降至0.3元/千瓦時以內。“十四五”期間還將降到0.25元/千瓦時以下,屆時光伏發電成本將低于絕大部分煤電。如進一步考慮生態環境成本,光伏發電的優勢將更加明顯。未來,光伏發電的成本還將進一步降低,而化石能源的環境成本、排放成本還會上升。
當前,加快可再生能源發展,推進汽車電動化、能源消費電力化、電力生產清潔化進程,推動我國能源體系轉型升級,已成為落實國家能源安全新戰略的迫切需要,成為了深度參與全球能源治理的必然要求,成為了積極推動全球一體化、體現大國擔當的必然選擇,成為了推進全球可持續發展的必由之路,成為了落實碳中和目標、筑牢我國能源和外匯安全體系的重要保障,成為了助力中國再次崛起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要條件。
我們已經到了經濟瓶頸突破的時期,隨著政府部門的堅決落實、良性的經濟循環、光伏產業自身的良性發展和企業的有效支撐,中國雙碳目標有可能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提前5到10年實現。
鄉村振興,不是把人口簡單聚集
南方周末:從水產飼料跨界光伏,通威集團在光伏領域是否有新舉措?
劉漢元代表:通威集團的主要產業之一光伏智造已經延伸到其它產業中,以“漁光一體”創新模式為主的“光伏+農業”實現廣泛應用。目前,我們正在全國各地推廣和建立“漁光一體”基地,優質清潔的光伏電力源源不斷惠及千家萬戶的同時,也促進了光伏產業與鄉村的融合發展,為新時代光伏產業參與鄉村振興鋪就了一條重要路徑。
南方周末:能否具體展開說說通威集團如何參與鄉村振興?
劉漢元代表:通威參與鄉村振興,不是把人口簡單聚集,而是把農村留守人員和環境資源進行有效協同。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強調一定要熟悉我國的國情和農村情況,做好“漁光一體”。
2021年,通威堅持將企業發展與國家政策同頻共振,把“漁光一體”模式提檔升級為定位更高、價值更高的“漁光小鎮”,做好做足“漁光”產業文章,形成“水上產出清潔電力,水下產出安全水產品,周邊鄉村旅游”的產業閉環,實現三產融合發展,成片、系統地推動農民轉型、農業升級、鄉村建設。
通威“漁光小鎮”不僅要把水產養殖做好,也要把能源轉型做好。圍繞“漁光小鎮”打造,充分發揮技術、產業等優勢,逐漸形成標準高、分工明確、模式成熟的產業鏈條,使“漁光小鎮”模式在更多地方復制推廣。
設計方面,強化柔性技術的支撐作用,減少對水面的影響,在穩固的基礎上,將光伏區建成一道亮麗的風景線;漁業養殖方面,推行集約化、標準化、工廠化養殖,確保養殖環保、高效,水產品安全健康,并附加生態養殖,發展垂釣業,促進農民增收,實現“漁光小鎮”里既有綠水青山,又有金山銀山,為鄉村振興提供“通威樣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