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3-04
作者:四川日報
我國糧食對外依存度持續提升,駐川全國政協委員劉漢元呼吁:
數據一 2/3
現在中國人每天吃的食用油、蛋白質,有2/3都來自進口,糧食安全的緊迫性已經不亞于能源安全。”3月2日,通威集團董事局主席劉漢元委員拋出自己對糧食安全的觀點:建議加快集約化、規模化、現代化農業發展;從全局和戰略高度考慮,合理提高全國糧食價格。“大豆2012年進口就達5838萬噸,進口額達350億美元,對外依存度超過80%”。與糧食長期打交道的劉漢元觀察到,近年來,雖然我國大米、面粉之類的主糧仍保持著95%以上的自給率,但大豆、食用油和玉米等其他糧食作物卻已高度依賴國際市場。“糧食安全已經成為我國必須面對和解決的重大戰略性課題。”
數據二 5%
劉漢元說,從全球范圍來看,我國糧價一直處于較低水平。目前,我國農民種地每畝凈收入只有三五百元,農民人均純收入僅相當于城鎮居民收入的26%甚至更低,糧食收益占全國GDP的比重還不到5%。
他建議在未來10到20年時間里,通過政策引導尤其是市場調節手段,適當、逐步提高糧食價格。同時還可充分利用世貿組織規定的黃箱、藍箱方式,對我國農民糧食種植加大補貼力度,以確保我國盡可能穩定糧食的自給率,增加農民的種糧收入。
數據三 10畝
“今年中央一號文件首次出現了‘家庭農場’的提法。”長期關注“三農”問題的劉漢元發現了新變化。他指出,目前我國農民戶均耕地不到10畝,且普遍采用傳統耕作方式,糧食生產集約化、規模化、現代化程度和勞動生產效率與發達國家還存在很大差距。
他認為,只有在城鎮化過程中逐步減少農民數量,從財政、稅收、用地、金融、保險等方面配套相關扶持政策,將剩下的農民轉變成現代意義上的農場主,真正引導、培育一批從事農業的專業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等,使之成為集約化、規模化、現代化糧食生產的新型生產經營主體,才能使糧食增收得到有效保證,從而確保我國糧食安全。
川報集團特派記者 王小玲 鐘振宇
(本報北京3月2日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