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3-20
作者:中國消費者報
本報訊(何 國 記者劉 銘)太陽能光伏發電作為主要新能源中經濟、清潔、環保、可永續的人類理想能源,對于增加我國電力供給,切實降低電價至關重要。全國“兩會”期間,全國政協常委、通威集團董事局主席劉漢元就“進一步加快國內光伏市場發展”等熱點問題提出了自己的建議。
劉漢元表示,節能減排、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擴大居民消費需求,我國比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更迫切也更有條件和優勢切入光伏發電領域,進一步加快發展國內光伏市場,而且只需要在每年逾9000萬千瓦的發電裝機增量中上調光伏的比例至5%、10%,就可達到并遠遠超越德國的年度新增規模。我國不論從資源優勢、技術水平、生產能力、產業基礎等各個方面,都已具備了加快啟動光伏市場、廣泛發展光伏產業的條件和基礎。
在接受記者采訪時,劉漢元還談到,受歐債危機和美、印兩國“雙反”的影響,嚴重依賴國外市場的國內絕大多數電池組件企業,目前均處于限產或停產狀態,部分企業經營困難甚至面臨破產的局面,上游多晶硅行業也遭遇“連鎖反應”,受到嚴重沖擊和影響。他說,“十二五”時期是我國經濟升級轉型的關鍵階段,面對中國和平崛起的復雜國際環境,以及節能減排、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擴大居民消費需求的巨大壓力,改變能源消費結構已迫在眉睫,尤其是逐年攀升的巨量煤炭消耗、過高的原油進口依存度,以及化石能源排放大量二氧化碳給我國及全球生態環境帶來的巨大威脅,亟須得到有效遏止。
劉漢元分析指出,回顧“十一五”期間,我國GDP年均增速達到11.2%,而用電量年均增速更是達到11.4%,年均新增發電裝機容量9500萬千瓦。2011年新增裝機容量達9000萬千瓦,預計“十二五”期間將繼續保持這一增長規模,約相當于德國總裝機量的三分之二。但是,相比德國2010年800萬千瓦、2011年750萬千瓦的新增光伏裝機容量,我國2010年僅有50萬千瓦,2011年雖然受益于國家出臺并實施的針對光伏發電的上網電價補貼政策,新增光伏裝機容量也只有200萬千瓦左右,僅占當年全部新增裝機容量的2%,而歐盟這一比例為47%。
針對目前的行業態勢,劉漢元常委向全國“兩會”提出如下建議:進一步細化上網電價政策,放寬行政審批。他在提案中指出,國家出臺的光伏發電上網電價政策中,并未對收購年限給出具體規定,對于試圖進入光伏發電領域的企業來說,收購年限是其必須考慮的主要因素,甚至是其盈虧的分水嶺,這就決定了諸多企業將因收購年限不明而止步不前,對國家政策持幣觀望。由于光伏組件的能源生產特點以及組件的使用壽命一般都在20到25年以上,因此收購政策的年限至少應為20年,也可以用市場化的方式大膽放開,并根據裝機容量、成本的實際情況和電網等方面的承受能力,每兩到三年重新審核發布上網電價政策,新制訂的收購標準只管其后建設的項目。同時,國家應放寬對光伏下游發電項目的行政審批,簡化審批流程,并將可再生能源發展專項資金的審批權限下放至省級財政部門。讓企業有可預期的良好投資前景,以鼓勵更多企業、資本、人才、技術投入到行業之中,釋放企業和企業家在產業內的投資熱情,積極推動光伏產業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