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12-12
作者:《英才》
從魚飼料到新能源,通威集團跨度不可謂不廣。
"經濟結構發生轉變后,快速發展中怎樣均衡?核心是我們用什么樣的生產方式來使用能源和創造可再生資源。"在12月2日,由《英才》雜志、北京青年報社聯合主辦的第十一屆中國年度管理大會上,通威集團董事長劉漢元明確指出,未來30年怎樣找到新興產業,已經成為了衡量企業快速發展的重要因素。
曾是水利電力局員工的劉漢元,得益于水產專業背景,選擇了轉行做水產飼料。他堅信,水產飼料行業的繁榮未來一定會帶動企業發展。
果不其然,經過20多年的發展,中國的水產品產量增長了10多倍,成為全世界最大的水產品生產國。就產量來看,全世界每養殖三條魚,當中就有兩條魚產自中國。而通威集團連續18年穩居中國和全球最大的水產飼料生產集團寶座。
但是,這個"第一"并沒有阻擋劉漢元的腳步,他又有了新的思考。"下一個帶動企業爆發增長的產業是什么?"這成了通威集團是否能再上一個臺階的關鍵。
"2010年,中國已是全世界最大的能源消耗國,消耗了32.5億噸標煤的一次性能源消耗總量。而10年前,這一數字只有10億噸。如果未來這種方式持續,則意味著20年后,我們的能源消耗有可能達到現在的3-4倍。屆時,我國每年80億-100億噸標準煤的消耗比現在全世界的能源消耗總量還要多。這對整個中國的資源和全球氣候控制,都是非常大的壓力。"劉漢元這樣解釋進入新能源領域的初衷。
下定決心后,通威開始在新能源行業中大展拳腳。
2006年,通威集團在樂山投資的1萬噸永祥多晶硅一期1000噸/年項目順利投產,永祥多晶硅二期3000噸項目也在2011年8月底全面投產,正在快速施工中的年產6000噸多晶硅項目預計在2012年6月底前投產。到2012年,通威集團多晶硅總產能預計將達到1萬噸。按照這一數字,通威集團將躋身中國行業前三。
除了上游,通威已經在成都雙流投資興建了多晶硅深加工光伏項目。此外,通威集團還與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人民政府簽訂戰略合作框架協議,將投資260億元打造全國最大的太陽能光伏一體化項目。
在下游太陽能發電領域的探索,通威集團也算初戰告捷。4月12日,通威集團在甘孜藏區理塘縣捐建的光伏發電站正式運行。目標實現一條從單晶硅、多晶硅到太陽能電池板組件生產和太陽能光伏發電、應用的完整新能源產業鏈。
"這個行業的領導型企業完全可以做到1000億元、2000億元甚至3000億元的銷售規模,而當前的通威股份銷售規模不過100億多一點,未來的發展潛力十分巨大。"顯然,從劉漢元的預期中可以看到通威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