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05-09
作者:新京報
【本文摘要】 出身于農民的政協委員劉漢元每年都會提有關三農問題的提案。用他自己的話說,“就知道要為農民辦點事。”
劉漢元至今還記得通威集團為農民做試驗貸得第一筆5萬元信貸時的艱難。5萬元是為15戶農民進行魚苗試驗的,但農信社由于沒有政策依據始終沒有批。當時抗美援朝歸來的一位信用社營業所主任,了解情況后,冒著風險違反規定放貸5萬元。
“這個干部,最后穿著一條短褲衩,親自跑到2米多深的水里去,核實究竟試驗的魚是不是真的。”劉漢元的笑容里藏著些許無奈。
劉漢元建議,金融體制改革中,增加3-5家面向農業的專業銀行機構,給予特殊的政策。記者 楊杰
加大行政支持農村金融力度
新京報:您的提案提到融資渠道幾乎沒有,比如說郵政儲蓄只存不貸,資金并不流通,那您認為如何完善
新京報:那您認為國家應該在財政上付出的成本是多少?
龍頭企業貫通金融機構與農戶資金往來
新京報:你在提案中提到“龍頭企業+金融機構+政策機制”這種模式是一種設想還是現實?企業與以往所發揮的作用與原來有什么不一樣?
劉漢元:這種模式是三農問題的自身優化。現在這些專業戶無論規模多大,他們都不愿意到銀行去。他們寧愿在企業中賒欠,甚至利息高達1分以上。銀行也很難把握它的資金情況。而采取這種模式,龍頭企業作為加工、信息、服務和科技中心,與農戶對接,公司從管理能力和資金實力上評估它,然后金融機構跟進,使技術產品與金融產品服務的結合顯得相得益彰。
目前有兩種方式,一個是公司承擔產品的風險,金融機構承擔金融產品的風險,還有一個是金融機構與企業聯合承擔風險。
新京報:公司與金融機構共同承擔風險具體怎么做?
新京報:那么公司和農戶之間是什么關系?
建設新農村金融行業投入回報最高
新京報:您如何看待城鎮化建設對土地的占用問題?
新京報:您認為新農村建設中,房地產市場有多大?
劉漢元:對消費品行業來說,除非農業有很大的改進,否則市場規模很難有突發性的改變。不過,基礎設施上的投入屬于全國性的投入,即使這部分的投入幾千億,但是也不算多,關鍵是如何控制一個合理的節奏。
新京報:那民營資本為何不入股金融機構,作為民營資本,通威有沒有進軍金融業的考慮?
劉漢元:應該有一些民間資本往這方面入股的想法。現在投入回報產業最高的都是金融行業。通威集團現在沒有深入思考,但是我認為這種對民營資本的開放,會有利于這種速度的加快。只是現在的政策開口很小,民營資本的進入還很困難。
1983年,*著父母賣豬的500元,劉漢元在他家鄉一條幾乎不產魚的運河里,開始了漁業養殖。1992年,劉漢元自籌資金1000多萬元,在縣城里建起了一座現代化飼料工廠,通威公司由此而來。隨著國內魚類市場從1980年的平均每年每人1公斤到現在的20多公斤,劉漢元也逐漸從一名普通的技術員,成為中國最大的魚飼料生產商,占領了15%以上魚飼料市場。
劉漢元是個電腦迷,每天他都要上網搜集各種信息,“直到累得不行了為止”。在提到自己的英語水平時,一直充滿自信的劉漢元卻有些不好意思地笑著說:“還有待提高。”在劉漢元看來,學習是保持事業常青的法寶。不管有多忙,每月的月底他都要飛到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參加EMBA班的學習。正是在不斷的學習中,他的企業改組、上市,由一個家族式企業逐漸向現代企業轉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