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威集團總裁劉漢元:“公司+農戶”是種好模式
2004-03-17
作者:“全景證券”
許多在北京參加兩會并關心“三農”問題的代表們再次提出了“公司+農戶”的涉農企業模式,出席全國政協十屆二次會議的全國政協委員、通威集團總裁劉漢元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就指出,“公司+農戶”模式無疑是目前農村發展最現實的選擇,并有可能因此解決農民增收的難題。
“公司+農戶”成了最現實的選擇
劉漢元告訴記者,“三農”問題的解決離不開農村自身的發展,但是,由于中國農村的村落比較分散,農民在經濟方面的組織程度還不高,再加上農民自身在知識和技術方面的缺陷,依靠農民和農業產業化企業創造的“公司+農戶”模式,無疑是目前農村發展最現實的選擇。
劉漢元還解釋說:“在龍頭企業出現之前,農民主要依靠各地的農技站等農業技術服務機構,他們從這些機構獲得必要的技術、信息等,進行分散作業。由于無法準確把握瞬息萬變的市場變化,這種方式有可能造成農民增產不增收。但是,龍頭企業不同,龍頭企業首先是按照市場經濟的要求和規律成長和發展起來的成功企業,在對政策的充分利用、市場的準確把握等方面具有分散的農戶無法比擬的優勢。龍頭企業掌握先進的技術、充分利用現有的政策、準確把握市場導向,在企業自身發展的同時通過‘公司+農戶’的模式,引導或組織農民生產適銷對路的產品,避免了農民增產不增收的現象,同時也實現了農村產業集約化的發展,進而實現農村自身的健康發展。”
在龍頭企業和農民的關系上,劉漢元認為:“誰引導農民致富,誰和農民一同致富;誰和農民搶飯碗,誰就沒有飯碗。所以誰做的事情是為農民的飯碗里添肉加菜,誰就會獲得成功。”他同時希望政府看到龍頭企業的風險,應出臺相應的政策避免自然風險對龍頭企業的損害,加強對企業的保護。
“公司+農戶”模式如何成功
記者采訪了把“公司+農戶”在湖南做得家喻戶曉的,甚至被經濟界稱做“正虹模式”的創始人湖南正虹集團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吳明夏。湖南正虹科技集團是一家以生產銷售飼料產品為主營業務的農業產業化國家重點龍頭企業。經過多年的發展,已形成了一條以飼料加工為龍頭,貫穿飼料添加劑、飼料原材料進出口國際貿易,良種畜禽繁育、“定單養殖”模式的畜禽養殖基地,肉制品加工的農業產業價值鏈。正虹集團經過多年摸索的產業模式,為日益嚴峻的農民增收問題提供了一種新的思路。
吳明夏認為,要實現農業產業化首先需要有一個產業鏈,一頭連接市場,另一頭連接千家萬戶。而在產業鏈上,企業與農戶要有一個均衡利益和風險的機制。農戶是一個最分散的組織,看到什么產品賺錢就一哄而上,很容易形成市場的“獨木橋”,增產不增收也就不足為怪了。正虹的“贏利模式”使農民收入有了保障,而將市場風險分散到了整個產業鏈上。
而中國人民大學彭建鋒教授則認為,過去簡單的“企業+農戶”這種模式基本上都是失敗的。對于失敗的原因,他認為,最主要的就是它的利益分配不均衡,利益機制無法調整。要么就是企業賺了農民賠了,要么就是農民賺了企業賠了,它不能建立一個利益共享的共同體,沒有找到成功的贏利模式。從整體上來講,過去中國的“企業+農戶”,所謂的一條龍,甚至整個產業價值鏈都嘗試過。但最后大都失敗了。“主要原因就是兩者中的利益沒找到一個均衡點。”
彭建鋒教授還認為,從中國農業產業化探索的過程看,存在兩個最基本的問題:一個是分散的、低效率農戶與不確定的大農產品市場的矛盾,這是一個基本的矛盾。這導致農產品不能實現價值,所以農民還停留在解決溫飽上;第二個矛盾是中國農業產業化中整個農業產業價值鏈不均衡,難以產生協同效益,競爭能力很低,產業價值鏈產生不了超額的利潤,使得其國際上競爭力很差。“正虹模式”不僅解決了農民和市場有效地結合,而且成為整個產業價值鏈的整合者,產生了極大的協同效益。事實上,它起到價值鏈實現主體、創新主體、組織主體的作用,從而使競爭力大大提升。
著名經濟管理專家包政教授則認為,“公司+農戶”眾多的案例中,為何“正虹模式”能夠取得階段性的成果,是因為它在通過依靠政府的整體規劃,從而引導了產業發展,避免了無序的競爭。多年來,農民組織模式一成不變,還是個體的、分散的。雖“正虹模式”通過產業鏈釋放了農民集體的能量,因而能取得巨大的效益。
曾經做過湖南農業大學教授并有兩年農業廳工作經驗的湖南省副省長甘霖在接受本報專訪時指出,“正虹模式”能夠成功的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正虹集團是真正的大型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它打通了產業鏈條,改變了很多養殖戶的養殖習慣,真正體現了農業工業化。
“農業產業效益的高點在哪里?我認為在兩頭。一頭是種苗,一頭是加工。正虹在這樣一個大的傳統產業上面,既抓住了飼料這個環節,又抓住了養殖基地和肉食品加工線,徹底打通了產業鏈,它讓農民享受了二次利潤的分配,企業也能真正發展。”甘霖說。
甘霖還透露,以前也有很多涉農的公司,但一上市后就轉行做房地產,像正虹這樣一直在做主業的企業很少。“如果我們涉農上市公司都像這樣,我想我們的農業絕對不是現在這個樣子。”
農業產業化急需三大支持
吳明夏在接受記者采訪時還一語驚人地指出,其實到目前為止,在全國還很難找到真正的農業產業化企業。
彭建鋒教授也指出,中國農業產業化產業價值鏈在國際上的競爭力較差。他認為,我們研究誰能解決兩個問題:一、農民和市場有效地結合,誰來實現分散的低效率的農民與市場之間能夠協調這個矛盾;二、誰能成為整個產業價值鏈的整合者,通過產業價值鏈去提高產業價值鏈的系統效率,提高價值鏈的競爭力。他認為,誰能解決這兩個問題,并從這個角度入手,誰就能結束未來中國農業產業化的基本需求,它就有競爭力。
吳明夏認為,現在國家雖然對于實現農業產業化的思路很著急,甚至政策雖然出來了,但是要真正實現,困難還很大。比如,就有很多人在鉆農業產業化政策的空子。他甚至開玩笑地指出,只要能攀上各種關系,連剛學會哭的孩子也來做農業產業化。他的觀點是,要做農業產業化,有三個要求是缺一不可的:一是企業牽頭;二是農戶自愿參加;三是政府要護航。如果政府不支持,那就沒辦法做,因為我們不了解農戶。農戶要做什么,如何去定位,因此,要去面對千家萬戶很難,必須要求政府出面組織。
吳明夏還指出,農業產業化既不是個體農民的行為,也不是政府的行為。只有龍頭企業根據市場的要求,按照市場慣例,它才好去做這個農業產業化。他認為,政府在急著解決農民問題,政府官員一急,什么問題也想不出來,他就怕沒有人出場。他指出,現在各級政府在解決“三農”問題上還存在兩個問題:第一,政府越位。政府要做一些有所為的事情,而不應該把它撮合在一起,要有多大的規模,把它吹得神秘,好像我在全國很有名氣。第二,政府缺位。現在“一號文件”一下,全黨全國都在叫農業產業化,但是,總體上說得多,做得很少;形象工程多,真正幫農民增收的工程少。他希望政府要真正做一些實實在在的讓農民增收的產業。
最后,吳明夏認為要真正實現農業產業化,涉農企業必須得到三大支持。
首先,在政策上予以支持。要求政府搞好農業產業化發展的整體規劃,引導產業發展,避免無序競爭;要求政府抓好農業產業化組織建設,各級政府都要設立專門機構抓農業產業化工作,并促成農村基層成立行業組織;要求政府對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給予稅收支持。對面對千家萬戶的種豬場、種雞場、農產品深加工,規定一個扶持期,減免有關費稅,提高出口退稅比例。
其次,在資源上予以支持。要求政府對養殖業和農副產品加工用地給予傾斜,最好實行劃撥,如需有償轉讓,也要實行價格優惠;要求政府支持農產品流通。用行政手段拆除農產品流通壁壘,形成國內大流通,并鼓勵農產品出口。鮮活農產品的出口配額和渠道要放寬。
第三,在資金上予以支持。要求政府加大對農業產業化的扶持力度。對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適當給予資金扶持,對農戶發展養殖業予以貸款扶持。
對于像正虹這種企業,因為需要無息貸放飼料而造成企業負擔較重、風險大的困難,甘霖副省長明確表示,政府對這方面是有責任的。她認為,政府可以為企業、農戶、銀行三方面牽個頭,解決農戶大規模養殖所需貸款問題。她還建議,對于那些阻礙了涉農企業進一步發展的,比如市場上存在的壁壘問題等,她希望企業把一些具體問題報上來,政府是會認真研究解決的。
“公司+農戶”成了最現實的選擇
劉漢元告訴記者,“三農”問題的解決離不開農村自身的發展,但是,由于中國農村的村落比較分散,農民在經濟方面的組織程度還不高,再加上農民自身在知識和技術方面的缺陷,依靠農民和農業產業化企業創造的“公司+農戶”模式,無疑是目前農村發展最現實的選擇。
劉漢元還解釋說:“在龍頭企業出現之前,農民主要依靠各地的農技站等農業技術服務機構,他們從這些機構獲得必要的技術、信息等,進行分散作業。由于無法準確把握瞬息萬變的市場變化,這種方式有可能造成農民增產不增收。但是,龍頭企業不同,龍頭企業首先是按照市場經濟的要求和規律成長和發展起來的成功企業,在對政策的充分利用、市場的準確把握等方面具有分散的農戶無法比擬的優勢。龍頭企業掌握先進的技術、充分利用現有的政策、準確把握市場導向,在企業自身發展的同時通過‘公司+農戶’的模式,引導或組織農民生產適銷對路的產品,避免了農民增產不增收的現象,同時也實現了農村產業集約化的發展,進而實現農村自身的健康發展。”
在龍頭企業和農民的關系上,劉漢元認為:“誰引導農民致富,誰和農民一同致富;誰和農民搶飯碗,誰就沒有飯碗。所以誰做的事情是為農民的飯碗里添肉加菜,誰就會獲得成功。”他同時希望政府看到龍頭企業的風險,應出臺相應的政策避免自然風險對龍頭企業的損害,加強對企業的保護。
“公司+農戶”模式如何成功
記者采訪了把“公司+農戶”在湖南做得家喻戶曉的,甚至被經濟界稱做“正虹模式”的創始人湖南正虹集團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吳明夏。湖南正虹科技集團是一家以生產銷售飼料產品為主營業務的農業產業化國家重點龍頭企業。經過多年的發展,已形成了一條以飼料加工為龍頭,貫穿飼料添加劑、飼料原材料進出口國際貿易,良種畜禽繁育、“定單養殖”模式的畜禽養殖基地,肉制品加工的農業產業價值鏈。正虹集團經過多年摸索的產業模式,為日益嚴峻的農民增收問題提供了一種新的思路。
吳明夏認為,要實現農業產業化首先需要有一個產業鏈,一頭連接市場,另一頭連接千家萬戶。而在產業鏈上,企業與農戶要有一個均衡利益和風險的機制。農戶是一個最分散的組織,看到什么產品賺錢就一哄而上,很容易形成市場的“獨木橋”,增產不增收也就不足為怪了。正虹的“贏利模式”使農民收入有了保障,而將市場風險分散到了整個產業鏈上。
而中國人民大學彭建鋒教授則認為,過去簡單的“企業+農戶”這種模式基本上都是失敗的。對于失敗的原因,他認為,最主要的就是它的利益分配不均衡,利益機制無法調整。要么就是企業賺了農民賠了,要么就是農民賺了企業賠了,它不能建立一個利益共享的共同體,沒有找到成功的贏利模式。從整體上來講,過去中國的“企業+農戶”,所謂的一條龍,甚至整個產業價值鏈都嘗試過。但最后大都失敗了。“主要原因就是兩者中的利益沒找到一個均衡點。”
彭建鋒教授還認為,從中國農業產業化探索的過程看,存在兩個最基本的問題:一個是分散的、低效率農戶與不確定的大農產品市場的矛盾,這是一個基本的矛盾。這導致農產品不能實現價值,所以農民還停留在解決溫飽上;第二個矛盾是中國農業產業化中整個農業產業價值鏈不均衡,難以產生協同效益,競爭能力很低,產業價值鏈產生不了超額的利潤,使得其國際上競爭力很差。“正虹模式”不僅解決了農民和市場有效地結合,而且成為整個產業價值鏈的整合者,產生了極大的協同效益。事實上,它起到價值鏈實現主體、創新主體、組織主體的作用,從而使競爭力大大提升。
著名經濟管理專家包政教授則認為,“公司+農戶”眾多的案例中,為何“正虹模式”能夠取得階段性的成果,是因為它在通過依靠政府的整體規劃,從而引導了產業發展,避免了無序的競爭。多年來,農民組織模式一成不變,還是個體的、分散的。雖“正虹模式”通過產業鏈釋放了農民集體的能量,因而能取得巨大的效益。
曾經做過湖南農業大學教授并有兩年農業廳工作經驗的湖南省副省長甘霖在接受本報專訪時指出,“正虹模式”能夠成功的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正虹集團是真正的大型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它打通了產業鏈條,改變了很多養殖戶的養殖習慣,真正體現了農業工業化。
“農業產業效益的高點在哪里?我認為在兩頭。一頭是種苗,一頭是加工。正虹在這樣一個大的傳統產業上面,既抓住了飼料這個環節,又抓住了養殖基地和肉食品加工線,徹底打通了產業鏈,它讓農民享受了二次利潤的分配,企業也能真正發展。”甘霖說。
甘霖還透露,以前也有很多涉農的公司,但一上市后就轉行做房地產,像正虹這樣一直在做主業的企業很少。“如果我們涉農上市公司都像這樣,我想我們的農業絕對不是現在這個樣子。”
農業產業化急需三大支持
吳明夏在接受記者采訪時還一語驚人地指出,其實到目前為止,在全國還很難找到真正的農業產業化企業。
彭建鋒教授也指出,中國農業產業化產業價值鏈在國際上的競爭力較差。他認為,我們研究誰能解決兩個問題:一、農民和市場有效地結合,誰來實現分散的低效率的農民與市場之間能夠協調這個矛盾;二、誰能成為整個產業價值鏈的整合者,通過產業價值鏈去提高產業價值鏈的系統效率,提高價值鏈的競爭力。他認為,誰能解決這兩個問題,并從這個角度入手,誰就能結束未來中國農業產業化的基本需求,它就有競爭力。
吳明夏認為,現在國家雖然對于實現農業產業化的思路很著急,甚至政策雖然出來了,但是要真正實現,困難還很大。比如,就有很多人在鉆農業產業化政策的空子。他甚至開玩笑地指出,只要能攀上各種關系,連剛學會哭的孩子也來做農業產業化。他的觀點是,要做農業產業化,有三個要求是缺一不可的:一是企業牽頭;二是農戶自愿參加;三是政府要護航。如果政府不支持,那就沒辦法做,因為我們不了解農戶。農戶要做什么,如何去定位,因此,要去面對千家萬戶很難,必須要求政府出面組織。
吳明夏還指出,農業產業化既不是個體農民的行為,也不是政府的行為。只有龍頭企業根據市場的要求,按照市場慣例,它才好去做這個農業產業化。他認為,政府在急著解決農民問題,政府官員一急,什么問題也想不出來,他就怕沒有人出場。他指出,現在各級政府在解決“三農”問題上還存在兩個問題:第一,政府越位。政府要做一些有所為的事情,而不應該把它撮合在一起,要有多大的規模,把它吹得神秘,好像我在全國很有名氣。第二,政府缺位。現在“一號文件”一下,全黨全國都在叫農業產業化,但是,總體上說得多,做得很少;形象工程多,真正幫農民增收的工程少。他希望政府要真正做一些實實在在的讓農民增收的產業。
最后,吳明夏認為要真正實現農業產業化,涉農企業必須得到三大支持。
首先,在政策上予以支持。要求政府搞好農業產業化發展的整體規劃,引導產業發展,避免無序競爭;要求政府抓好農業產業化組織建設,各級政府都要設立專門機構抓農業產業化工作,并促成農村基層成立行業組織;要求政府對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給予稅收支持。對面對千家萬戶的種豬場、種雞場、農產品深加工,規定一個扶持期,減免有關費稅,提高出口退稅比例。
其次,在資源上予以支持。要求政府對養殖業和農副產品加工用地給予傾斜,最好實行劃撥,如需有償轉讓,也要實行價格優惠;要求政府支持農產品流通。用行政手段拆除農產品流通壁壘,形成國內大流通,并鼓勵農產品出口。鮮活農產品的出口配額和渠道要放寬。
第三,在資金上予以支持。要求政府加大對農業產業化的扶持力度。對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適當給予資金扶持,對農戶發展養殖業予以貸款扶持。
對于像正虹這種企業,因為需要無息貸放飼料而造成企業負擔較重、風險大的困難,甘霖副省長明確表示,政府對這方面是有責任的。她認為,政府可以為企業、農戶、銀行三方面牽個頭,解決農戶大規模養殖所需貸款問題。她還建議,對于那些阻礙了涉農企業進一步發展的,比如市場上存在的壁壘問題等,她希望企業把一些具體問題報上來,政府是會認真研究解決的。